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重庆铜梁多招培育新型储能产业创新人才

作者:记者 喻言 来源:封面新闻 发布时间:2024-01-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如何成为绿色低碳发展“充电宝”?重庆铜梁瞄准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这条路径。而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近日,重庆市铜梁区科学技术局负责人在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表示,铜梁作为重庆新型储能产业的“先行区”“示范区”,正以海辰储能为“链主”,构建从电芯生产到材料、光伏电池、电池回收等全链条产业体系。2024年,当地以推动储能领域人才集聚为重点工作,打造出“百G光芯、千亿产值、千人研发”的新型储能产业创新体系。

“政校企”三方合作建设新型储能研究院

按照铜梁区的规划,新型储能产业是当地培育转换发展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性抓手。由于其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对科技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大、聚合力强。

“目前,铜梁区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初步集聚起高层次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产业技能人才等多层次、全体系创新人才队伍1200余人,‘百G光芯、千亿产值、千人研发’的新型储能创新体系正在形成。”重庆市铜梁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跃介绍说,产业越发展,人才越关键。“要把引智引才的主动权转到自己手中。”

铜梁正打造“百G光芯、千亿产值、千人研发”的新型储能创新体系

他所提到的“主动权”就是建设属于铜梁自己的科技人才平台。2023年,经过充分沟通协调,由铜梁区政府、重庆大学、海辰储能公司三方联合组建的研究机构——重庆铜梁新型储能研究院正式成立。

目前,在铜梁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内,研究院的办公场地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加紧装修施工,计划在2024年1月底投入实际运转。

同时,铜梁新型储能研究院又与“重庆大学—海辰新型储能研究院”合署办公,下设4个研究部,分别是储能材料研究部、储能电池研究部、储能装备制造研究部、储能系统研究部,团队规模约40至50人。研究院以此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培养的人才,为产业发展服务。

“该研究院兼顾‘产学研’‘政校企’三方合作,将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同时可对企业的研发需求迅速响应。”张跃介绍。

借助“链主”企业优势,进一步拓宽人才培训渠道。目前,铜梁科技、教育部门与海辰储能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精准培养新型储能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与相关职业院校共同举办“海辰”订单班已成功开班,首期招生50人。

多方向发力建设新型储能人才创新体系

“没有人才就没有研发创新的源泉,我一直坚信‘创新人才’是产业发展升级的核心。”张跃说。

除了成立铜梁新型储能研究院,铜梁区科技局还将围绕储能产业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攻关,多方面着力,推动储能领域人才集聚。

张跃表示,人才培养与引进,离不开政策支持。为此,《铜梁区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领域人才集聚的八条措施(试行)》专项政策出台,从科研创新、专项培训等方面扎实推进储能领域人才集聚;改革科研项目支持方式,设立新型储能专项,将80%以上的科技项目向新型储能产业研发倾斜,为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人才认定,提供政策支持;实行企业自主化人才评价和认定机制,推动形成储能领域人才集聚比较优势。

借助平台和政策,组织重点企业赴重庆市内外高校参加各类引才活动,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拓宽引才渠道;推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首席专家”制度,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新型储能相关专家约30名,帮助企业梳理、凝练技术需求,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此外,利用好“智汇龙乡·铜创未来”创新资源平台,铜梁常态化开展储能技术成果对接;利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储能链条企业开展储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创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储能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或全国重点实验室。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人才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