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新能源汽车“小土豆”要过补能关

作者:魏岚 来源:新能源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4-01-1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尽管冬日严寒,也抵挡不住人们对于“尔滨”的热情。对于新能源汽车这样的“小土豆”来说,“拿下东北”成为完成全国版图的关键一步。近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海宁皮革城·600kW液冷超充站正式上线,在哈尔滨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下,依然稳定为新能源车主提供超快充体验。

01.冬日低温仍是劲敌

  我国新能源汽车近两年来高速发展,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

  2024年1月11日,公安部公布2023年全国机动车和驾驶人数据。根据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

  随着大规模普及,用户逐渐领略到了电动汽车的魅力,全国各地的路上都能看到新能源汽车的身影。尤其在南方地区,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但在北方,一到冬天新能源汽车车主就开始了每年一次的“续航焦虑”, 因为害怕掉电太快,不敢开空调,在车上甚至盖起了小被子。

  一位来自吉林的杨女士在接受《新能源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还是不太会选择电动汽车,亲戚家的新能源汽车都不敢开出门,因为温度过低,车辆掉电速度特别快,并且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不能及时找到充电桩充电而且充电体验较差。

  所以市场中仍然流传着“电动汽车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冬季在北方,尤其是被冰雪覆盖的东北,新能源汽车还面临着众多难题。

  所以目前众多车企及测试机构都去中国最冷的城市黑龙江漠河,在环境温度1℃低至零下40℃的极寒环境下,测试新能源车续航、爬坡、智驾等各项性能指标。

  据了解,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聚集区域为江浙沪、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东北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开拓。

02.“里程焦虑”向“补能焦虑”转移

  起初,新能源汽车的“焦虑”不仅出现在冬季,而是来源于续航里程不足、充电时间长、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动力电池技术不成熟和不稳定性等方面,随着产业飞速发展,尤其在动力电池领域创新频频,众多问题迎刃而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在发言中表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主要矛盾也从“里程焦虑”向“补能焦虑”转移,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的服务能力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构建充换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迫在眉睫。

  现在,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焦虑”主要在冬季,更多来自补能方面。另一位来自吉林的李女士对《新能源汽车报》记者说:“虽然在冬天里程无疑会大打折扣,但现在东北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其实自家有车库可以安装充电桩就相对没有那么焦虑了。”

  “在东北,车库和家充是新能源汽车必备,缺一不可。”另一位东北网友在零下十度的天气下,在室外充电站连续试了三个充电桩,最后终于在抠掉开关上的冰才开始充电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可见,室外公共充电站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能来说,仍面临问题待解。其实,即便在北京,温度虽然没有东北那么低,也同样面临着补能难题。“前一阵,气温骤降,地面温度零下十多度,当时车马上要没电了,赶紧找到附近的快充桩,充电时发现充电枪已经‘冻僵’了,费了很大力气终于充上电,发现显示要3个小时充满,车内不能开空调,太煎熬了!”一位北京的新能源汽车车主郭女士对记者哭诉。

  对于运营车辆来说,冬天更为需要多次补能,并且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充电速度非常重要。一位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在接受《新能源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使用室外充电桩充电,夏天仅需40分钟充满,而冬天则需要90分钟。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尤其是东北等高纬度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面临严峻考验。在续航里程“缩水”的同时,更加让人担心的是“充不进、充得慢”,这不得不让车主战战兢兢,让潜在用户望而却步。

03.充电桩升级提升补能体验

  尽管私人充电桩能缓解部分车主的充电焦虑,但很多车主因条件所限无法安装,在公共充电领域面临着充电桩短缺、充电时间长、高压充电桩成本高昂及普及率低等问题。

  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023年,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8.6万台,同比上升30.6%。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92.9万台,同比上升42.7%,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245.8万台,同比上升26.6%。截至2023年12月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59.6万台,同比增加65%。其中,公共充电桩累计数量达272.6万台。

  从地区来看,广东、浙江、江苏、上海、湖北、山东、北京、安徽、河南、四川前十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70.7%。

  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崛起极大促进了充电基础设施的扩展,私人充电桩因其低成本和便捷性,占比接近70%。相比之下,公共充电桩发展滞后,暴露出补能设施的不足。同时,公共充电桩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受气温影响,在纬度较高地区覆盖度不足。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充电业务副总裁彭鹏表示,随着充电设备技术架构正走向全液冷、全模块化、全矩阵功率池化、直流母线等四个方向。

  为了改善新能源汽车充电体验,技术革新至关重要。极寒条件下,器件的性能受到较大限制,如何让设备内部更好的保温成为关键。传统的风冷方案通过风扇散热,在零下20、30度的极寒天气下,环境中的冷空气直接导入柜内,充电设备在运行中,受到冷空气冲击,对充电性能影响较大。

  据了解,华为采用全液冷方案,核心器件不直接接触外界环境,通过全液冷的方式散热,将设备内部产生的热量通过液体循环带走,既实现设备的高效散热,又有效控制了温度,受极寒环境的影响相对小。在哈尔滨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下,依然可以为新能源车主提供超快充体验。华为全液冷超充设备在极限低温下依旧能够提供极致充电体验,高效、可靠地为车辆“补能”,此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海宁皮革城·600kW液冷超充站的建成,有效地缓解了高寒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

  随着用户对高效补能需求的增长,从单一场景到全场景的补能体验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低温难题将逐步破解,新能源汽车也将驰骋东北。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