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华锐风电:新战场难搏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能源评论 发布时间:2014-08-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幸福来得太晚”,这句话用在当下的华锐风电身上,再合适不过。

2011年,华锐风电首次提出“双海战略”:即一方面引进技术,布局海上风电;另一方面在海外设立分公司,积极发展国际市场。三年中,“双海战略”耗费了大量的成本,却未见到太多真金白银。人们将原因归于两点:一是海外业务因为专利纠纷案而发展放缓;二是海上风电始终因没有上网标杆电价而难在市场叫响。

不仅如此,主要战略发展不利或影响到财报的表现,这让华锐在近期连续遭遇披星戴帽、公司债暂停上市等麻烦。7月9日,其董事长王原因个人原因辞职,成为两年内第三位离任的董事长。

就在华锐的前途难以推测时,让业界期盼多年的海上标杆电价正式出炉。无独有偶,华锐风电的控股股东——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7月8日发布公告称,计划发力风电运维市场。

然而,海上风电上网电价的好政策、以及大股东对于风机服务市场的谋划,能否成为华锐风电起死回生的有力推手?

海上战线或已收缩

从一开始,海上风电就被不少人视作鸡肋项目:难度高、成本高、前景难料。当时,仅有华锐等少数企业高调支持。

直到2014年6月,副总裁刘征奇还在公开场合表示:“从企业自身来说,成立到现在我们还是坚持‘技术领先’的长期战略,尤其在海上风电领域。”更让市场相信,这家企业对于海上风电的信心。

于是,当海上风电标杆政策出台后,很多人认为,在这一领域始终高调支持、且经营多年的华锐等来了好时候。根据一位新能源行业分析师的推算,海上风电内部收益率最低也可以达到10%~12%,华锐的3兆瓦和5兆瓦项目或许将大有发展。

但实际上,华锐的海上风电并非如预期。

以海上风电研发中心的投资为例,2010年,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34台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全部整体安装成功时,华锐对研发中心的投资达到6934万元,占项目预期投资的43%。而在2012年后,也就是华锐5兆瓦机组在酒泉工业园区吊装过程中发生风机倒塌事故,导致大功率风机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备受质疑的情况下,华锐的这项投资却大幅减少,当年的新增投资仅为1128.4万元,到了2013年,投资增加至2013万元,但仍不足2010年的1/3。

同样,提前入场非但让华锐未能享受到提前入场的优势,大风机订单的销售情况在近1年来反而大打折扣。

以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主力3兆瓦机组为例,2011年的华锐财报显示,公司在手订单及中标未签约的3兆瓦项目有981兆瓦,2012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056兆瓦,而到了2013年年底,3兆瓦项目的订单跌破800兆瓦。同样大跌的还有毛利率,2010年,3兆瓦产品的毛利率超过20%,而后逐年下降,到去年仅为7.15%。

况且,当前海上风电的市场环境已经和几年前不同。

首先,华锐在海上风电装机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不再。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数据,华锐的装机占比已经从2012年的43%降至39%,而东汽、联合动力等企业的装机量则提高超过5%。其次,标杆电价政策在短时期内的效果或将很难显现,除非华锐有足够的资本实力,否则其很难继续在技术和市场方面获得龙头优势。

参与运维有心无力

相对发展多年的海上风电,华锐尚未成型的风电服务运维市场,也随着7月8日大连重工(002204,股吧)发布的公告,开始引人关注。

大连重工在公告中称,拟投资5000万元设立大连大重风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从事风电相关项目的技术咨询、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采购、销售、维修及技术服务等业务。

公告一出,有媒体就将其与华锐风电的运维前景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2014年被认为是中国风电运维市场的启动年,业内人士预期,或将有400万千瓦机组将在年内出质保期,其中,约2成左右的风机是由华锐生产,如果按照“谁生产、谁运维”的逻辑,华锐在风电服务方面的前景的确不可小觑。

更何况,目前国内装机占比超过15%的整机生产商中,只有金风科技(002202,股吧)一家从事风电服务运维,且收入情况一直表现不错。截至2013年,金风科技风电服务业务板块实现收入5.95亿元,占去年营收的4.9%,较2012年增长48.93%。

但也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华锐如果寄希望于整体的风机运维,前景很难预料。因为风电开发商不希望这块利益流失。

当前,我国风电场出保后的运维方式有三种——开发商独立运维、整机厂商下设运维公司和第三方专业运维公司。早在6~7年前,国内几大开发商就建立了自己的运维公司,如龙源电力集团在2007年6月建立的北京中能联创风电技术公司、大唐集团在2009年成立的大唐新能源试验研究院以及中国风电集团旗下的北京协合运维风电技术有限公司,从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和利用来说,华锐已经没有先发优势。

后发的长远市场也不被看好。一位业内专家指出,鉴于成本控制、运维技术等原因,国外运维市场经历了从开发商、第三方维护,到最终回归整机厂维护的过程,这也是目前整机厂被视作将在运维方面大有作为的原因。

但问题是,国内的服务市场化程度目前仍较低,而提前进入的开发商多为资本雄厚的大企业,且风电维护只是其收入的一小部分。这意味着,即便亏损,他们也能保留这块业务,不至于承受过大的财务压力,而对于规模相对较小、资本状态不佳的华锐,保持这种淡定就相对较难。

再回到华锐大股东的5000万运维投资上。从大连重工此时发力上可以看出,其对华锐风电运维水平积累的自信以及对这块市场的看好。但中国目前风场分布很广,华锐的产品并非集中在某些区域,而是大面积铺开,如果要让运维服务做到及时优质,绝非5000万就能搞定。以对手金风为例,其在2013年的风电服务一项的营业成本即为5.48亿元,而这个数字还在以年均2.36%的速度提高。

另辟蹊径是可行选择

即便可能性很小,但相信华锐风电还是需要这个机会。若真要抓住这两根稻草,华锐风电需要另辟蹊径。

海上风电方面,华锐或应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潮间带风电上。因为与近海相比,潮间带相对更临近用电地区,有业内人士曾就此推算,潮间带风电项目每千瓦造价在1.5万元左右,近海每千瓦造价在1.8万~2万元。 而根据此次出台的电价可以推算,潮间带比近海风电每千瓦时的回报仅低360元左右,因此,潮间带或将成为企业乐于发展的项目。如果华锐抓住机会,有助于降低大型风机的存货量。

运维方面,华锐或需借助大股东大连重工在东北地区的市场和人脉,优先发展某一地区的风电运维服务,既能小试牛刀、又能避免全面铺开而引发的后继乏力。其次,一些第三方运营维护公司的经验也可以吸取。比如美孚的风电服务。

众所周知,这家美国石油生产商一直以优质齿轮油在业界著称,2012年,美孚开辟了中国市场的风电服务,与设备制造商和风场开发商不同的是,美孚并未涉足全面运维服务,而是借助其齿轮油在市场被广泛认可的优势,专门为中国的风电场提供专业的风机换油和Signum油品分析等服务。在不到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中,全国共有486台风机接受了美孚的换油服务。专注某一个领域,而非全面铺开,或许更加适用于现金流不足、且技术实力较强的华锐风电。

分享到:

关键字:华锐风电 海上风电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