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革,数据中心作为承载各类数字技术应用的物理底座,其产业赋能价值正在逐步凸显。“新基建”的发展及“十四五”规划中数字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为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我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数据中心规模稳步提升,低碳高质、协同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定义:承载IT基础架构的实体房间、建筑或设施,用于构建、运行和交付应用和服务,以及存储和管理与这些应用和服务相关的数据。
近20年是全球数据中心产业蓬勃发展期,全球数据中心形态从计算中心、信息中心、云中心加快向算力中心演变,以融合新技术推动数据中心整合、升级、云化为主要特征,主要由发达国家引领,在全球各大核心城市集群化发展,并不断向外辐射。总体逐步进入成熟期。
产业链分析
IDC产业链主要由上游设备和软件供应商、中游IDC建设者及服务商和下游终端应用客户构成。
产业链上游:设备和软件供应商。主要为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所必须的基础设施或条件,其中设备商提供基础设施和ICT设备,分别为底层基础设施(供配电系统、散热制冷系统等)和IT及网络设备(交换机、服务器、存储),软件服务商提供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动环监控系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等)。
产业链中游:IDC建设者和服务商。主要整合上游资源,建设高效稳定的数据中心并提供IDC及云服务产品方案。
产业链下游:各行业应用客户。是数据中心的主要使用者,包括云商、互联网企业与其他重点行业用户,如金融机构、政务机构、其他企业用户等。
产业链中游是数据中心产业生态的核心角色,其中国内运营商布局较早,拥有网络和土地资源等IDC行业优势。基础运营商具备我国IDC行业先发优势,不同于北美市场以第三方IDC为主,当前我国IDC市场仍由三大运营商主导,形成了基础电信运营商及众多第三方IDC厂商共同提供数据中心服务的市场格局。三大基础运营商自身业务需要数据中心支撑发展,在数据中心行业领域具有先天优势,在客户资源、网络及土地资源等方面具有更多的资源掌握权和行业话语权。
第三方IDC厂商运维能力强,增值服务多样。相对于基础运营商,第三方IDC厂商响应速度快,通过模块化、标准化机房设计缩短建设周期,可以更快速地满足企业需求。凭借多年运维经验,第三方IDC厂商还能有效降低机房能耗,保证机房稳定运行,整合基础运营商的网络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多选择。
此外,第三方IDC厂商可为客户提供丰富的增值服务,除了智能DNS、智能灾备、CDN等,第三方IDC厂商还积极与云厂商合作打造云网生态系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云服务。
万国数据运营模式以自建+批发为主,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IDC企业。
光环新网采取自建及零售模式提供高品质数据中心获得高毛利
世纪互联提供加码定制化批发服务
数据港运营模式以自建+定制化批发为主
秦淮数据提供全栈式新一代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注重绿色发展,深度绑定用户
中金数据以高可用性、高安全性、超大规模园区型数据中心为主要建设方向
宝信软件依托宝钢集团,建设运营成本低,采用批发模式,上架率高
奥飞数据运营模式以零售+批发为主
我国头部IDC第三方厂商积极围绕核心城市展开布局,在核心区域自建大规模数据中心,拥有十分可观的机柜存量及储备机柜规模,凭借其在一线城市内积累的强大的客户资源、充足的项目储备,逐渐筑起行业壁垒。
除三大运营商、第三方IDC服务商以及云服务厂商外,最近涌现出了一批以钢铁和房地产企业为代表的行业新进入者。
市场分析
国内数据中心产业较全球起步较晚。2020年以前,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快速增长下,国内IDC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由于各地能耗指标的严控,掌握区位和资源禀赋的IDC厂商备受关注,为典型的卖方市场。
2020年后,随着新基建政策的促进,各地政府释放了充裕的能耗指标,新玩家陆续跨界进入行业,但随着互联网红利渗透到顶以及互联网强监管现象的出现,IDC空置率提升,行业供需发生反转,进入了典型的买方市场。
当前,IDC行业经历了2年左右调整,落后产能基本出清,加之《新型数据中心三年发展规划》的出台,供需秩序从根本上得到平衡,未来或进入到稳健发展期。
目前,我国数据中心产业处于云中心深化阶段,落后美国3-5年,处于增长期,未来10年我国IDC产业仍有价值空间,预计“十四五”内复合增速保持25%左右。
进入2023年,伴随着投资泡沫下的低价竞争、东数西算建设中对PUE、上架率等指标约束趋严以及AI新业态利好因素(当前整体业态还处于初始期)交叉作用下,未来短期内可能呈现增速趋缓,但预计十四五末起始会迎来新一轮上扬。
目前数据中心产业用户需求特征从零散化、粗放式需求向集中云化、绿色化、智能化需求演化;数据中心产业供给从运营商单一主体转向运营商、第三方IDC服务商、跨界方等多主体供给格局。
数据来源: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
数据来源: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
从整体需求趋势来看,受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产式AI以及元宇宙等新业态带动,智算应用场景在未来3-5年预计爆发,千亿级大模型预训练对海量算力提出了要求。
据OpenAI研究表明,2012-2018年期间最大的AI训练的算力消耗已增长30万倍,平均每3个多月便翻倍,速度远远超过摩尔定律;据国信证券等多家证券机构预测,全球算力总量需求未来3年或将超过10倍,中国通服数字基建产业研究院预测,在国内AI产业按预期发展的情况下,国内算力总量需求未来5年或将超10倍。
产业格局
地理位置是行业竞争的关键,也与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成本密切相关。受客户分布不均影响,同时为了满足主要客户对低时延、高可靠的要求,数据中心企业大规模布局一线城市。中国数据中心大平台数据显示,北上广三地数据中心约占全国份额的26%。环一线城市数据中心产业带逐渐形成,如在北方地区由张北、廊坊、怀来、燕郊组成的环北京IDC集群;华东地区由昆山、南通、南京、扬州组成的环上海数据中心集群。我国二三线城市能源价格相对较低,能有效降低IDC建设
从供给看,整体呈现向核心区域集中部署态势。数据中心服务商主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内蒙古等区域布局。根据CDCC统计数据,2021年,四大核心区域存量机柜总数占比超80%,其中以北京及周边为核心的华北地区占比26%、长三角为核心的华东地区占比29%,以粤港澳为核心的华南地区占比24%,以成渝为核心的西南地区占比10%。
数据来源:CDCC
随着“东数西算”战略推进,以及东部土地、能耗资源紧张情况下,OTT、数据中心服务商等的数据中心布局不仅呈现由“中心向周边”转移趋势,未来也将由东部向西部迁移,数据中心产业布局将呈现“中心向周边”“东部向西部”双向流动趋势。
在5G高速发展的背景下,IDC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然而IDC受限于土地、电力、网络等资源,导致IDC市场供给增速跟不上需求增长。近年来我国数据流量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导致IDC供需缺口远大于发达国家;就网民规模而言,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位居全球首位,然而我国IDC储备量与美国尚存差距。在供需失衡叠加5G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IDC行业迎来发展黄金时期。在一线商圈土地、电力资源紧缺,政策缩紧的大环境下,提前布局核心区域,优先获取资源的企业将拥有更大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