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电动汽车出行行为将直接影响车网互动的实际效果。通过分析上海地区近20万辆电动汽车(乘用车约18万辆、物流车约2800辆、公交车4600辆)连续一周24小时行驶车辆变化数据,得到分车型电网接入功率曲线。电动乘用车不同时段行驶概率较为平均,工作日早晚出行高峰仍有70%车辆处于停驶状态,周末早晚高峰停驶概率相对更高。电动公交车、物流车高峰时段集中行驶特征更为明显,尤其公交车早高峰停驶概率仅10%-20%左右,且工作日与周末存在明显差异。
上海调研样本三类车型平均接入功率
注:乘用车单车充电功率7kW,物流车、公交车单车充电功率80kW
有序充电可调节电量主要取决于车辆数量、出行强度、单车电耗等因素,而V2G可调节电量主要受车辆数、单车电池容量、电池容量衰减等因素影响。考虑到电动物流车、公交车运营强度较高,车网互动可灵活调节空间有限,本研究主要分析电动乘用车车网互动潜力。结合单车电池容量预测曲线得到车网互动技术资源潜力。其中,有序充电调节能力主要受车辆数量、日均行驶里程、百公里电耗等因素影响,V2G调节能力主要受车辆数、单车电池容量因素影响。可见通过V2G的方式参与车网互动,电动汽车日内灵活性调节潜力将远超抽水蓄能可调节量。
电动乘用车 V2G 可调节规模潜力预测
注:电动乘用车按2020年420万辆,2025年2800万辆,2030年8200万辆,2060年5亿辆设定;抽水蓄能按2020年3149万千瓦,2020年6200万千瓦,2030年1.2亿千瓦,2060年7.6亿千瓦(储备及存量项目),日均放电时间8小时设定
尽管V2G可调节规模潜力巨大,但其在较长时间尺度上的可调节性将受到车辆出行行为的约束。特别是对于电力系统长周期储能需求,V2G可调节能力可能受限于车辆长途出行频次及分布特性。参考国外研究成果,车辆长途出行(>150公里/天)天数一般占到全年出行天数5%左右,最高出行强度超过600公里/天。若一般乘用车每年出行300天,则长途出行天数大约为15天。考虑到长途出行日可能连续出现且易受到充电条件制约,电动汽车V2G可调节周期可能被打断。因此,车网互动更适应日内或周内调节,但较难满足更长周期(季节性)调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