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技术>氢储能 返回

中国绿氢产业蓬勃发展

作者:马晓云编译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发布时间:2024-03-0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据《日本经济新闻》3月5日报道,中国正推进绿氢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绿氢是指由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制取的氢气。中石化等大型能源公司正加快建设制氢基地和运输设施。中国官方和民间同时还积极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以期在与欧洲和日本的竞争中先发制人。

  报道称,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今年1月,当地政府批准了一个总投资额达205亿元的投资计划的部分项目。中石化计划在此推进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

  该项目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产生的电力对水进行电解,预计每年生产10万吨氢气。生成的氢气将供应给北京市内企业,预计于2027年6月投产。

  这不是中石化首次投资绿氢项目。中石化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建设绿氢生产基地的项目已于2023年早些时候正式开工。该基地兼具存储和运输功能,绿氢年产量预计达3万吨。除此之外,同年6月,中石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产能达2万吨的绿氢工厂投产。

  报道称,在全世界推进脱碳的背景下,氢作为取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备受关注。其中,绿氢被视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一代能源,理由在于它的生成方法。传统制氢方法是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制取,生成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碳,而绿氢是利用太阳能和风力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制造的,从生成到使用都不排放二氧化碳。

  据国际能源署(IEA)估算,要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目标,有必要将环保型氢能中绿氢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在全球企业围绕环境相关技术展开竞争的过程中,中石化等能源企业从绿氢中发现商机,可以说具有必然性。

  报道称,在生成绿氢不可或缺的电解设备方面,中国企业异军突起。中船(邯郸)派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山东赛克赛斯氢能源有限公司蓄积技术实力,除向国内供应设备外,还向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制氢设备。

  碱性水电解设备可供长时间使用。深圳市瑞麟科技有限公司就拥有相关技术,吸引德国企业研究人员前往学习交流。该公司受到海外关注。

  据IEA推算,中国国内制氢电解槽装机容量2023年末达1.2吉瓦,占全球总装机容量一半。但中国2020年所占比例还不足10%,2022年提高至30%,发展速度之快可想而知。

  报道称,中国绿氢相关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是因为人们意识到,绿氢有助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

  从中国地方政府公布的绿氢生产目标和预期值来看,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到2025年实现绿氢年产能突破50万吨。中国内陆地区绿氢生产计划较为突出。这些地区幅员辽阔,日照充足,适宜发展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站投资项目不断出现。

  但是,上海和广州等电力消费量较大的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长距离输电较难,因此近年来出现了“弃风”和“弃光”问题,即无法对来自风能和太阳能的电力进行有效利用。据估算,有些地区所发的电力有10%左右没有得到利用。

  氢气与天然气一样,可以通过输气管道进行长距离运输。据由近150家跨国企业组成的氢能委员会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50年,中国对清洁氢能的需求量将居世界第一位。

  在投资制氢设备的同时,输气管道建设也取得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其他企业在2022年末就启动建设输氢管道达成一致。该管道将连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和呼和浩特市,两市相距约400公里。


分享到:

关键字:制氢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