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4年3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发布了《2023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以下简称《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统计范围内的全国各类电化学储能电站总功率为45.43吉瓦。2023年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电站18.11吉瓦,超过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从规模上看,新型储能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
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各应用场景下的储能电站明显分化。工商业配储年均运行时间可达5203小时,平均利用率指数65%;火电配储年均运行时间达4242小时;电网侧独立储能年均运行时间达953小时,平均利用率指数38%。新能源配储排在最后,年均运行时间仅797小时,平均利用率指数17%,与2022年持平。
2023年初,中电联曾发布《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报告称“新能源配储等效利用系数仅6.1%”,引发行业内对新能源配储“建而不用”的深切担忧。但很快就有从业者质疑这一指标的科学性:电站等效利用系数以1年为基准计算,理论上只有使用了8760小时的电站利用率才能达到100%。但储能电站通常按照每天“几充几放”设计,与发电机组并不相同,按年衡量不符合储能特点。
此次公布的2023年度数据使用了利用率指数这个指标。利用率指数是指统计期间利用小时与统计期间电站设计充放电小时的比值,利用率指数为100%时则满足电站设计。相较等效利用系数,利用率指数能更直观地反映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利用情况,不过报告称其不用于衡量火电配储电站,大概是由于火电配储电站普遍参与调频市场,属于功率型储能,不从电量充放角度衡量其使用水平。
可以看到,在调整了衡量利用水平的指标后,17%的新能源配储平均利用率仍是一个较低的数据。同时,针对2023年度运行满1年的新能源配储电站的统计显示,较小的电站利用率反而高于较大的电站,其中0.5兆瓦到5兆瓦规模的新能源配储电站平均利用率可达到35%,10兆瓦以上的电站平均利用率则在9%—18%不等。
除了新能源配储利用率没有明显改善外,独立储能电站的利用率情况也值得关注,38%的平均利用率指数意味着使用程度达不到设计目标的一半。在运行满1年的独立储能中,百兆瓦及以上的大型电站平均利用率低于中型电站。与新能源配储类似,都出现大电站利用率不如中小电站的情况。
商业模式显著影响了不同应用场景下储能的利用水平。用户侧储能依靠峰谷电价差套利,火电配储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二者都有较为清晰的成本回收渠道。新能源配储利用率虽然关注度高,但可行的成本回收模式仍未出现。独立储能电站的盈利模式也仍在探索之中。
在相同的应用场景下,盈利能力通常又和利用水平相关联。《统计数据》展示了较大的电站的利用率可能反而不如小电站的情况。在电化学储能电站发展呈现集中式、大型化的趋势下,这也提示投资方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确定建设规模,储能并非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