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
中国储能产品将保持强劲出口势态
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总额达到650亿美元,同比增长28%。同年,中国储能制造商凭借丰富的产品矩阵与有竞争力的价格,在海外市场签署了超170GWh的长期协议和多个GWh级别大型项目的供应合同。欧洲与美国仍然是中国储能产品的两大主要出口市场,分别占电池出口总额的40%和30%。
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将进一步增长。然而除中国外,其它国家及地区的本土产能都无法满足其需求,为中国储能产品的出口提供机会。中国以外的锂电池制造工厂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如建设周期长、产能提升缓慢或产品质量未经验证。同时,由于当前建设的大部分海外产能与电动汽车制造厂商深度绑定,实现储能行业的电池本地供应将需要更多时间。
欧美本地扶持政策或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重大挑战
然而,随着本地化率要求的提高,使用中国电池将很难满足10%的补贴要求,同时美国本土电池在强力的补贴之下,成本有望大幅下降。地缘政治关系将会为中国企业的出口和产能建设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欧盟也在采取相关贸易限制措施,保护当地制造产业,但目前暂无出台或实施具体政策,以推动当地产能建设或减少进口。此外,中国企业还需格外关注欧洲即将出台的环境标准,例如碳足迹、碳标签及电池护照,以跟踪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并提升自身产能建设标准。
全球化产能建设,需适应多样化的海外市场生态
随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剧,中国电池制造商与储能集成商也在积极拓展和国际投资商的全球合作,并开始在一些有潜在本地化率要求的国别市场布局属地化的供应链,深度参与海外市场竞争。据伍德麦肯兹数据库追踪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电池制造商海外规划产能超过了860GWh,其中,欧洲、美国与东南亚是重点投资区域。
相对于中国本土成熟的供应链建设,海外产能投资面临着初始投资高和建设周期长等问题。伍德麦肯兹调研结果显示,美国与欧洲的单位产能投资及工厂建设周期分别是中国本土投资及建设周期的2-3倍。严格的环境标准和人才短缺是中国厂商在海外投资所面临的重要本土化挑战。
随着储能市场持续增长,中国将会在全球储能建设的步伐中扮演重要角色。凭借着长久以来在国内市场积累的丰富技术储备与成本管理经验,中国储能企业有望在海外各个市场扩大其影响力。然而,中国企业也需警惕在出海过程中种种挑战,对贸易限制、本地化要求、低碳转型等政策调整进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