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
赛道火热 竞争激烈
近年来,伴随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快速提高,新型储能发展步入快行道,装机规模不断创新高。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经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其中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新型储能开启从前期试点示范转向规模化商用的新阶段。
新型储能赛道火热发展的同时,竞争也愈加激烈,行业内卷、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储能行业正在经历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跨界储能者众多。例如,服装、地产、物流、食品、环保等领域的企业和资本蜂拥而至,纷纷跨界入局储能行业。天眼查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增注册储能企业超3.7万家,2023年继续新增5万余家。更多企业和资本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整个行业的突破性发展。但储能有很高的技术门槛,拥有核心的技术和产品才是长久之道,若没有技术积累,只是跟风而入,将对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产能无序扩张、电芯等产能过剩,产品出现同质化现象。2023年以来,产品价格战愈打愈烈,步步紧逼近成本线,极大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一定程度造成企业生存困难。
技术革新 破局发展
“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极。新型储能市场正加速向上,但供给侧行业内卷不断加剧,无序、无底线的价格竞争让市场充斥着潜在风险。
行业比拼的是质量、技术、安全,而非低价、偷工减料、虚假承诺。注重高质量发展,通过技术革新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才是企业的破题之法,才能在“红海”中闯出一片“蓝海”。
新一轮比拼实力的拉力赛正在开启,立足解决成本、寿命、安全等难点痛点,储能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天合储能等稳中求进,不断推出多重安全设计、大容量电芯、耐高温电池、浸没式液冷技术、5MWh+集成设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瞄定更高安全性、更优性价比、整个生命周期更高的投资收益,以高质量储能支撑新能源并网消纳,护航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持续引领创新及可持续发展,以领先的研发技术和极限制造能力,再次打破行业认知的新高度。4月9日,宁德时代全新推出全球首款5年零衰减且可大规模量产的储能系统——宁德时代天恒。宁德时代天恒储能系统集“5年零衰减,6.25兆瓦时、多维真安全”于一体,为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和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据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CTO、储能欧洲业务部总裁许金梅介绍,宁德时代天恒储能系统结合补锂技术和锂离子自修复技术,采用仿生SEI和自组装电解液技术,为锂离子清除路障,实现5年功率和容量零衰减以及辅机功耗全生命周期可控且不增长。
同时,该系统将6.25兆瓦时的高能量“装”进行业通用的20尺集装箱。通过搭配储能专用零衰减长寿命电芯L系列产品,能够实现磷酸铁锂储能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30Wh/L,并且在占地面积减少20%的情况下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30%。
此外,它还通过多重安全设计,在储能系统最为关键的“热安全”“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维保安全”上构建全方位安全体系。
在业内看来,这一新品的发布对引领技术创新、打破行业内卷乱象以及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航向标意义。
价值竞争 长期主义
2024年储能产能将持续过剩,供过于求成为市场主基调。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整体将供大于求,系统集成较电芯环节竞争更为残酷,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将被淘汰出局。面对产能过剩、行业加速洗牌等现象,储能行业要对健康有序发展的市场前景抱有信心。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部分,具有调节资源的功能,对于促进新能源高比例消纳和保障电力电量实时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伴随储能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商业模式日趋成熟,未来新型储能行业将加速由“成本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企业应立足“储能发展是长久之计而非一时之利”,着眼长期主义,守住安全和质量底线,在产品质量、寿命、效率上持之以恒,以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迭代,快速有效的需求响应,优质高效的售后服务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基于行业整体长远发展,更需要产业链的通力合作,摒弃单打独斗,携手共建安全体系引领、实证标准引领、生态共融引领的可持续新型储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