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电动车充电别成了糊涂账

作者:孙延安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4-05-1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据报道,当前,虽然不少社区安装了电动车充电桩,但“飞线”充电、拎电池上楼现象仍屡有发生。导致上述现象的除了充电桩数量总体不足、分布不均外,充电价格千差万别也是重要原因。

  充电价格不一、收费标准模糊,甚至有的还贵得离谱,背后情况相当复杂。一方面,当初为了解决居民燃眉之急,有些小区在安装充电桩时,接入公共设施电源困难较大,便优先接了商业配电电源,价格明显偏高。后期想重新改造,往往受限于责任主体、客观环境和施工成本等因素,协调起来很费周折。另一方面,尽管很多地方都对电费和服务费采用“分别计价、分别收取”原则,但在一些社区,打包混合收费的情况依旧存在。究其原因,无非是相关企业运营自认为“本小利薄”,试图通过“一口价”来模糊处理,以争取收益最大化,这就导致了各方成本叠加,最后都由消费者买了单。

  充电桩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与街道、社区、物业、企业等各方密切相关。解决充电价格问题,也需要兼顾多方利益。平心而论,充电桩收费标准模糊问题,其实不难解决。比如,有的地方给便民车棚安装了电表,充电设施用电纳入民电类别,提供更为便宜的“平价电”,降低运营方用电成本,引导其让利于民,这种思路值得参考。即便涉及商电改造问题,各方也可以积极协同向前一步,不能因为“嫌麻烦”带来麻烦越积越多。就政府部门而言,进一步完善相应规范,制定分级分类定价依据和标准是必要的,但更要抓政策落地,尤其是要做好监管,保障价格公开透明,严厉打击浑水摸鱼行为。

  电动车充电桩,不能满足于“有没有装”,更要重视“好不好用”。真正服务好群众,让更多人享受便利和优惠,需要探索的地方还有很多。有堵有疏,双向发力,才能最大限度杜绝各种充电乱象,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分享到:

关键字:充电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