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技术>氢储能 返回

把握氢能发展新机遇,抢占绿色未来新高地

作者:孙潇 罗志斌 蔡春荣 来源:南方能源建设 发布时间:2024-05-1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广东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决策部署,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推动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绿色发展新功能、抢占新赛道、铸造新优势,近日,广东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公开了《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2030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其中“绿色氢能提升工程”作为重点工程,对广东省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绿色低碳产业新动能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氢能产业新实践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氢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广东省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早在2020年11月公布的《广东省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了着力培育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思路。2022年4月的《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基于地域优势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建立广州、佛山、东莞、云浮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和惠州、茂名、东莞、湛江氢能制储运产业集聚区。2022年8月的《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强化广东在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区和技术创新高地。2023年10月的《广东省加快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8方面28条政策措施,明确了2025年推广1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和2027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的发展目标。

  本次《行动计划》既与广东省上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又提出了新的氢能产业发展实践。在制氢环节,积极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制氢和海上能源岛综合示范,探索开展富余核电制氢、高温气冷堆制氢、生物质制氢和工业废弃物制氢等示范。在储运环节,研究开展海上纯氢管道输送试点,主动对接国内绿氢富集区域,谋划研究跨区域长距离输氢可行性。用氢环节,在维持重点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绿色甲醇和绿氨在电力、建材、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场景;结合CCUS等新兴技术推动甲醇制取用、绿氨合成及应用,拓展航运等交通领域的氢氨醇应用,开展火电机组掺氢掺氨示范和推动氢氨在锅炉(窑炉)高温燃烧利用等。以上氢能产业发展新实践的提出和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氢能产业发展场景,对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具有积极意义。

 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氢能产业新发展

  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氢能作为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将科技创新与潜在产业应用场景融通发展,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引领氢能产业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推动氢能产业新发展,关键在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在构筑科技创新“新高地”方面,提出积极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瞄准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关键材料、系统集成等开展技术攻关,重点突破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布局未来产业“新风口”方面,推动建设一批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技术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沿途转化;重点布局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云浮、潮州为引领的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在激发企业主体“新动能”方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科技骨干型企业超前布局产业前沿和颠覆性技术,整合创新链上中下游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培育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领军企业,挖掘培育更多的本地高成长性创新企业,着力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小巨人”企业。围绕氢能等重点领域,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品牌。同时拓展氢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探索氢能+CCUS、氢能+先进核能、制氢+深远海风电等立足广东产业特色的新业态、新模式。

  三、强化装备制造,筑牢氢能产业新动能

  氢能产业链包括上游制氢,中游氢储运、加氢站,下游电力、交通、化工、建筑等应用场景,具有产业链长、价值量高的特点,而氢能装备是氢能产业链发展的核心。

  《行动计划》中“绿色氢能提升工程”,产业协同布局中,明确聚焦氢能核心技术研发和先进设备制造,加快培育氢气制储、输运、加注以及燃料电池装备制造、低碳零碳工业应用的“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推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云浮、潮州等地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茂名、惠州、湛江、江门、揭阳等发展以氢能制储输及装备制造为特色的氢能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环节,重点突破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核心装备技术;开发高压气态运输用氢气瓶、低能耗液氢、管道输氢、固态储氢、有机溶液储氢等氢储运技术和装备;聚焦低成本、高效率、灵活性电解槽和成套设备研发、制造及应用;鼓励开展质子膜、氢气加注设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核心部件的科研攻关,推动设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在基础设施支撑方面,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构建未来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布局与燃料电池汽车等氢能应用发展相适应的氢能基础设施。

  四、促进开放合作,孕育广东氢能产业新特色

  全球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全球主要国家普遍对氢能寄予厚望。然而氢能产业链长,技术门槛高,受制于技术装备、应用场景及资源问题,开放合作是大势所趋。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氢能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也应坚持对外开放、国际合作,有效融入全球氢能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产业合作共赢。《行动计划》提出:一是加强产业间协同融合。推动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创新融合应用。推动CCUS与氢能集成发展。推动“先进核能+氢能”“深远海风电+制氢”“海上综合能源岛+海洋牧场+海底开采”等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二是鼓励高水平开放共享。加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度融入、参与构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成立国际性科技组织,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成果、智力资源、数据资源和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三是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支持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出口,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境外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全球化布局。建设若干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和产业园区,探索国际产业合作新模式。通过一系列开放合作措施,逐渐孕育广东氢能产业新特色。


分享到:

关键字:氢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