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人物观点 返回

2024光储端信|| 能链集团王春翔:人工智能在新型能源系统及碳减排领域的探索

作者:中国储能网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4-05-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4月27-28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光储端信协同发展大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此次大会以“协同创新 融合发展”为主题,设置开幕式暨碳达峰高峰论坛、工商业储能与车网互联专场、光储氢协同发展专场、储能系统集成与智能安全预警系统专场、人工智能与碳足迹专场五个专场论坛。

来自行业主管机构、科研单位、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系统集成商、金融机构等不同领域的300余家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参加了本次大会对话与交流。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中国储能网与中国储能网联合承办,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专家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

4月28日下午,能链集团执行总裁王春翔受邀在人工智能与碳足迹专场分享主题报告,报告题目《人工智能在新型能源系统及碳减排领域的探索》。以下为报告主要内容:

王春翔:尊敬的周教授、田主任,在座的各位嘉宾,大家好!听完田主任的演讲,我很兴奋,近期在参加清华大学能源智库活动时大家也在纷纷探讨,中国正在做两个大的动作:全球最大的算力网--东数西算;全球最大的电力网--西电东送。在这种场景下,涉及大量能源迁移,结合田主任带领中科院青岛所团队做的LCA 碳足迹体系,这样基于中国国情做出来的碳足迹全生命周期评价,这将对中国企业未来出海有非常大的帮助。

接下来,我想从商业实践的角度向各位进行汇报,汇报的主题为《人工智能在新型能源系统及碳减排领域的探索》,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简要回顾。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是第一代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2017年来到最重要的拐点,提到人工智能,大家会认为我是在讲大语言模型,我今天重点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角度分享人工智能和双碳的结合。

耳熟能详的“百模大战”之所以瞬间涌现,是因为ChatGPT从传统大家看不见、摸不着的B端应用,变成每个人的“助手”和“伙伴”,覆盖了各个领域,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医疗、影像、辅助驾驶等等。走向未来“生成式AI”有更多要做的事,比如整个数据模型集合、碳足迹全生命周期。

今天人工智能为什么这么火?取决于2017年谷歌大脑团队发表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在这篇论文后,OpenAI坚定不移地拥抱无监督学习。为什么提出划时代研究Transformer模型的不是谷歌,而是OpenAI?特别有趣,GPT以及文生视频Sora的发布,都是无监督学习成功。

我们来回顾下商业史,丰田发明了全球第一台电动汽车,但走到今天落伍了;柯达发明了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走到今天,仍然在坚定不移拥抱自己的传统的优势领域;谷歌继续坚持判别式AI和有监督学习,但OpenAI在坚持自己的无监督学习。在环京津冀区域,有一大群数据标注产业,“哪有人工智能哪儿就有人工标注”,给计算机喂大量的数据,非常辛苦。依靠大模型、大文本、自监督学习,所有文本不经过任何预处理就可以学了,如今,OpenAI大概学了45TB,相当于1351万本的牛津词典,通过人工可以标注训练这么多数据吗?答案肯定是“否”。因此,未来需要走向无监督学习,走向生成式AI。

能链目前在交通能源领域还做的是“判别式AI”,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有很多实践探索,我们也在摸索拥抱生成式AI,探索数字化能源行业的垂直小模型。

能链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面向C端用户的两个APP--团油和快电,仅次于中石化最大的加油网络和中国最大的充电网络;能链是一家创新的能源物联网企业,最早做的是“平台经济”,把中国加油站和充电站连在一起,有海量C端、B端数据,从上游的172家炼化厂到下游的6万座加油站,跟踪中间每一滴油的轨迹路径和含碳量,跟踪判别未来充电时新能源车是不是用的新能源电,电动车是不是真正绿色低碳。

第二部分是人工智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探索——数字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我非常赞成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在保护地球,而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从党中央到国务院都在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能链也正好处在这条赛道中。交通能源领域占整个中国碳排放10%,2023年全球碳排放总量接近500亿吨,中国占130亿吨,贡献了全球26%的二氧化碳排放,高于我们GDP占全球比。

面对2030年碳达峰目标,能链在一个特别新的赛道,在交通能源领域如何通过数字化去实现碳减排?毋庸置疑,未来是化石能源向电能转换,电能向数字化转换,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的第四大特征“智能友好”,我们经常听到“源网荷储”,能链专注荷、储,更细一步专注电动车的荷、储,用ABC(AI+Big Data+Cloud)技术实现智慧调控、友好便捷。

中国新能源车蓬勃发展,市场变化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在2024年3月份,中国新车上牌率电动车突破了50%,2030年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数量会到1.5亿台,按照1:5车桩比会到3000万根,负荷会到13亿KW,相当于中国此时此刻2023年全社会负荷总量。需求侧波动非常大,面向未来如何解决新能源车用新能源电?能链用技术在充电场站构建一体化光伏储能充电需求响应——用数字化技术,基于天气变化、用户充电行为分析、价格对消费心理影响等多种因子,结合优化算法,支撑运营团队做相关决策,实现用户需求侧响应。

能链智电总部落在安吉,也是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两山理论的发源地。通过一年多努力,我们协助安吉已建设中国最大的自卸卡车换电项目(光储充换一体化实践)及汽车充电综合项目,由原来靠“计划经济”,变成“市场行为调节”,用光储充换联动的能源调度和最优化算法去实现影响车主行为。

第三部分是人工智能在碳减排管理中的探索——绿色化

探索1:场景创新,推动交通能源实现“一减一替”。在油品运输和仓储环节中,进行所有加油站需求侧的匹配和上游炼化厂比对,用中心舱、卫星舱解决油罐车的最优路径,用算法解决供给侧问题;在消费侧,用AI模型、深度学习解决整个“一减一替--存量化石能源减排+增量新能源替代”。

探索2:搭建数字化ESG低碳服务平台。能链智电在去年加入全球SBTi科学碳排放组织。目前三南(云南、海南、湖南)煤电火电的碳排放实际差别很大,但统一取均值每度电排放1032g二氧化碳是不公平的,未来需要用区块链技术、AI技术去进行全面真实的分析计算和衡量,才是真正碳足迹。

同时,能链也做出来诸多实践:

1.对安徽皖能投资集团旗下的600座站赋能改造,从传统加油站升级为国家发改委要求的综合能源服务,未来所有加油站不再是简单的加油站,而是氢能、充电、换电绿色一体化的数字化运营,实现单站源头减排;

2.在全球行业率先提出“碳普惠减排量”,通过和北京绿交所合作,抵消2022年上海进博会高峰论坛排放,实现零碳会议。

3.结合大量算法和AI训练,探索更好的用户激励方式,了解消费者在什么情况下愿意接受绿碳调度、充电时间延长、平衡电网整个负荷的调度。未来,能链的1.8亿油车车主也将会逐渐转移为电车车主,在此基础上更好得知用户消费行为的变化,推动广大车主从身边做起实现绿色低碳。

4.“两山理论”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球的。在2023年的COP28大会上和当地伙伴合作,把中国两山理论向全球宣贯,全球已经非常认同:“今天的碳减排刻不容缓”!

2022年能链完成了215万吨碳减排;2023年完成了315万吨碳减排,联合中国头部机构发布《2023年碳普惠白皮书》,介绍了很多算法详细及AI的逻辑。

第四部分是人工智能与双碳展望。数字化、绿色化这条赛道波澜壮阔,我们今天仍处在冰山一角。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讲到“如果大家想气候不要变得这么恶劣,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加快化石能源的电气化,减少化石能源的排放”。以前是欧美要求中国做双碳,而今天是我们自己要做,我们的“新三样”已经支撑中国新的高速发展。

“AI的尽头是算力和能源”, AI帮助解决了很多辅助工作量。今天我们看到的Sora,以及清华大学生数科技团队发布的文生视频,解决了未来创新、创意的问题,大家会认为人工智能近期怎么突然爆火了?但其实这条赛道人工智能已经做了近60年。

人工智能这么火,是不是可以用大模型来做双碳?坦率说,以我个人今天的判断来看还有点早。大模型迭代速度非常快,底层是算力,是能源,ChatGPT4每天耗电量50万度,一年1.8万亿度,中国2023年总用电量9.5万亿度,而ChatGPT一年的耗电量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三个国家的总和。未来的大模型、大语言模型、大管理模型等等只能会在中美两个国家产生,因为其他国家可能连电力都耗不起,因此“AI的尽头是算力+能源”。

大模型是烧钱的游戏,对于算力资源本身要求很高,今天人工智能在整个电力结构里占比还很小,未来会处于巨无霸地位,但中国有这个优势,有全球领先的特高压技术,有非常便宜的光伏风电资源,大家所说的新能源“卷”,可正式这个“卷”恰好对走向人工智能有更好的能源输出。

因此,我建议大模型让有实力的企业去搞,今天要做的是立足在行业应用去做基于模型下面的产业应用。大语言模型只是向通用人工智能迈出的一步,下面可以给大家看看有趣的例子:我们今天是在重庆峰会论坛,我们与大模型来对话重庆话“你豁我嗦”,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么多大模型中,ChatGPT也并不是万能的,最后只有通义千问成功的回答了我的重庆话。

清华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张钹院士提到:“我们是一支清华队打整个世界联合队,怎么打得赢?”但我们有海量数据,我们立足中国国情走出自己在人工智能上面的实践。

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已经很成熟了,鼓励所有出海的企业家朋友戴上科大讯飞的耳机,几十种语言全搞定。很多自媒体说人工智能未来会把人干掉,坦率说还早,在电力行业中,尤其是输电网,目前敢用人工智能吗?安全是第一位的,不是不拥抱,而是人工智能今天还存在很多问题。

从计算机领域到电力行业,到碳中和、环境气候等交叉学科,中国要注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以及走向深度学习,走向未来的人工智能,需要涌现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最后,引用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张钹院士的一句话:“人工智能是探索无人区,因此它永远在路上,人工智能的魅力正在于此;不能因为取得进展而过于乐观,也不能因为挫折而沮丧,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双碳,保护美丽中国,为了绿水青山我们共同努力。谢谢各位!

分享到:

关键字:人工智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