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4月27-28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光储端信协同发展大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此次大会以“协同创新 融合发展”为主题,设置开幕式暨碳达峰高峰论坛、工商业储能与车网互联专场、光储氢协同发展专场、储能系统集成与智能安全预警系统专场、人工智能与碳足迹专场五个专场论坛。
来自行业主管机构、科研单位、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系统集成商、金融机构等不同领域的300余家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参加了本次大会对话与交流。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中国储能网与中国储能网联合承办,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专家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
4月28日上午,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营销中心技术总监张楠受邀在光储氢协同发展专场分享主题报告,报告题目《以安全助力全球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以下为报告主要内容:
张楠:大家好,我们南都电源本身是做电池的企业,围绕电池核心竞争力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我汇报的内容是:以安全助力全球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
第一,国内新型储能市场总结。2024年以后大家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新质生产力,储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也倍受关注,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方面,2024年以后,国家出台了很多国家的政策,从政策来看是鼓励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回顾2023年可以看到,2023年十四五期间储能由商业化初期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总容量达到74.5GWh,功率规模超过了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期间的储能规划的总30GW的装机规模,相较于2022年呈现了3倍的增长。另外是锂电池由2022年的94%提高到2023年的97.3%。
回顾前三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2023年大家都在卷容量,现在来看新型储能已经完全满足了市场应用的需求,导致储能的价格在2023年年底的时候相比于年初下降了接近50%,产能利用率不足50%。储能规模化发展的安全和质量是最基本的底线,所以我们倡导大家从卷容量、产能、价格走向卷技术、性能、服务的路线。
第二,锂电池储能系统安全设计理念。我们发布了一款新的液冷储能系统Center L PLUS,特点是:更高容量、更高安全性、更高可靠性。我们这一款装机能量变大了,节省了占地面积,相比于原来传统的风冷集装箱,我们采用了南都首创的拼接方案,整体占地面积节省了45%。储存系统秉持3+4+5的安全设计理念,本体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安全的三重安全保障,四层安全设计,以及监测、预警、隔离、保护、消防的五道安全防护。
首先是电池本体安全,我们的电芯不管是电气安全、机械安全和热安全三个层次都通过全方位测试,取得了国标和海外的一些标准的全方面安全测试认证。模块集成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航天级的材料,防止热失控蔓延,另外热传导设计,一体化液冷板更可靠,我们采用模组级短路的自保护设计,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设计能力。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安全事故其实不是电池本体的原因,而是一些辅材,在模块集成过程中采用一体化集成线束,提高可靠性,杜绝了火灾短路风险。
管理安全,BMS立体防护,从云服务层、系统管理层、充放电控制层、数据采集层来进行防护。
消防安全,精准消防,我们又增加了两级消防,分别为火灾的早期预警系统,我们本身就是做电池的企业,我们对电芯机理的理解,通过预警模型进行三级预警,防止热失控发生,我们还增加了固定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将电池集装箱配置固定的灭火系统,防止大规模热事故发生。
更高安全性,我们从国内外的案例发现,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在投运以后的安全事故,更多是运输、安装、调试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为杜绝这样的事故发生,我们在PACK消防安全里面加入了PACK级无源自启动抑制起火技术,当温度超过了稳定温度,囊壁就会释放灭火剂。
安全防护,四级过流保护,分别为电芯层级保护、模组保护、簇级保护和系统级保护。
更高可靠性,通过多级管路设计,PACK级温差控制在2度以内,系统温差控制在3度以内。我们采用双循环的备份技术,正常工作的时候我们是两套技术同时制冷,给集装箱进行热管理,当一套系统故障,另一套系统正常工作,不影响运行。最后我们采用了三级实时冷却防漏液监测,通过液冷机组实时监测以外,还增加了PACK级检测,集装箱内部又增加了簇级监测,提高了整个的安全性。
我们升级以后的储能系统可以满足风电、光伏以及独立共享电站,以及未来光储充全场景的应用覆盖。我们储能系统采用数实融合的智能交付,实现多项数据100%的监测,生产设备100%数字化,关键工序自动化100%检测,全链条100%智能管理和复原。我们8天就能完成储能系统,采用五百多个测试的管控点。
第三,南都电源储能业务介绍。我们成立于1994年,今年是我们成立30周年,从成立之初一直秉持推动智慧能源革命,创造绿色美好生活的使命与愿景。目前我们的储能系统实现了从电源侧到电网侧,再到用户侧的储能全场景规模化应用。面对2023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第三方的统计,我们2023年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第四。我们目前形成了从产品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资源再生到产品制造全产业链闭环,实现了储能生态可持续发展。
我们总部在杭州,围绕杭州在全国建立九大生产基地,在全球建立了11个分支机构,形成了销服一体化。围绕产业一体化、销服一体化,打造了目前的全球一体化,目前储能业务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装机超过70GWh。我们打造了产业生态融合,我们愿与储能上下游深度合作,解决各方面的痛点,共筑储能行业技术链、产业链、生态链,积极共建储能生态圈,通过产业融合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
以上就是我的汇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