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新型储能投资不能只看到政策刺激

作者:洪嘉琳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4-05-16 浏览:30次

中国储能网讯:2024年,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行业视为一大利好消息。

  过去一年,国内新型储能行业“又热又卷”。在政策和产业发展的推动下,行业供给爆发式增长,一年内成立的储能企业数量超过此前两年数量之和,新增装机规模则是2022年总装机的2倍多。

  赛道拥挤和成本下降,也导致储能产能过剩、价格腰斩。亿纬储能总裁陈翔在公开场合介绍,碳酸锂产能过剩,价格从最高点56.8万元/吨下跌至近10万元/吨;受上游材料影响较大的电芯和储能系统,2023年1月到2024年2月价格分别下跌58.4%和40.1%。

  2024年新型储能热度不减,多名从业者也直言“会更卷”。有龙头企业负责人表示,新型储能行业正在加速洗牌,市场将更加看重储能的实际价值。笔者认为,这需要投资者对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定位有更清晰的认知。

  此前有观点提出,在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的过程中,新型储能基本没有发挥作用,相当于“用几个矿泉水桶装长江水”。不过,有从业者认为,新型储能的价值不在于其充放电量占总发用电量的比例,而在于当电力系统供需失衡时能短时、高效地提供调节能力,保障电网安全。

  与此同时,作为调节资源,新型储能有煤电、气电、抽水蓄能等“竞争对手”,且当前新型储能仍不具有价格优势。不夸大价值、承认可替代性是理性看待新型储能发展的另一面。

  “新型储能的发展离不开特定应用场景下的盈利模式”已成为共识,但成本回收难仍是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多地暂缺乏明晰的储能调用依据。有专家提出,由于具有源荷双重属性,新型储能无法简单套用现行的电价政策和有关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参与电能量、辅助服务市场是未来新型储能较明确的盈利渠道,但多地现行的电力市场机制和交易品种仍难以准确、全面反映新型储能的多重价值。

  解决储能的成本疏导问题需要一个过程,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地域辽阔,能源发展形态较为多元,不同地区对新型储能的类型和规模需求各异。近年来,具有地域特色的、针对不同类型储能的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储能行业要抓住利好条件,在各细分市场中充分挖掘发展空间,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盈利模式。

  有从业者曾向笔者透露,当前企业对支持政策的态度更加理性,将其作为投资参考的同时,会更加关注政策的实际落地情况和执行稳定性。智光储能董事长姜新宇在公开场合也提出,储能是较长周期的投资,需警惕短期政策刺激与远期市场化竞争的转换对投资的影响。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