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技术>液流电池 返回

甘肃省地矿局张愿宁勘查成果助力上海寰泰储能投资建设全钒液流全产业链项目

作者:尚荣 来源:甘肃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4-05-1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甘南高原,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他和团队与荒凉寂寞为伴,与酷暑严寒为伍,用汗水浇灌坚硬的山岩。省地矿局三勘院地质矿产勘查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张愿宁14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找矿事业上,用艰苦奋斗的决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找矿新突破。今年,张愿宁被甘肃省总工会授予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

寻宝

  200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长安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录取。四年的专业学习,在他心中种下了“地质报国”的种子。2010年毕业后,他怀揣着梦想来到省地矿局三勘院,成为一名光荣的地质队员,从此踏上了地质耕耘之路。对于出生农村他来说,他常和同事们开玩笑的一句话“我儿时的梦想是考大学走出大山,没想到考大学是为了进深山”。

  人常言,地质人是“一把铁锤走世界,阅遍群山始见金”。这不仅道出了地质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更彰显了地质人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的执着信念。张愿宁长期在甘南高原、河西戈壁荒漠等野外一线地区,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

  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勤奋好学的张愿宁干劲十足,2011年初,在甘南合作早子沟金矿勘查时,工作强度大,劳累过度,由于感冒在高原上得了严重的肺水肿。“当时甚至威胁到了生命”,他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最后紧急送往兰州进行了治疗,才挽回了生命。

  缺氧不缺精神,高原反应没有吓到他,在兰州治疗好病情后,他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继续开展勘查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甘南高原上工作的5年,他克服了高原缺氧带来的不良反应,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

  他主持完成了《甘肃省合作市早子沟金矿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报告》,系统搜集了矿山以往形成的地物化遥及矿山多年生产探矿等资料,分析研究提出了三个深部找矿有利部位,并在后期项目实施中进行了验证,取得了显著找矿成果。

  在他和同事们不断努力下,早子沟金矿勘查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累计提交金资源量118吨,评价了一处超大型金矿床。该项目2012年获得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找矿特等奖,2017年获得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历经十余年的努力,他主持或参与各类地质勘查项目20余项,累计提交金资源量100多吨。

突破

  找矿突破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敦煌市五一山钒矿勘查工作实现重大突破,蕴含着张愿宁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2015年8月以来,作为勘查负责人,他主持了敦煌市五一山钒矿普查、详查等多个钒矿勘查项目。通过地质调查和成矿规律总结,发现矿体赋存在寒武纪双鹰山组二段底部的碳质板岩中。由于构造的破坏,区内地层在局部发生了倒转,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思路,优化钻探工作布置,提高了工程见矿率,扩大了找矿成果。

  他带领团队以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对甘肃北山地区五一山—大豁落一带寒武系“黑色岩系”的含矿性、钒矿的分布特点以及赋存规律开展了调查综合研究。

  五一山钒矿位于河西戈壁滩,自然条件恶劣,常年需要忍受连续的高温酷暑和严寒风雪。夏天工作区内的气温达到40多度,汗水如注,大家都是用袖子脸上一抹,继续前行,并没有因为高温而影响工作进度。10月份后,戈壁滩上寒风凛冽,雨雪交加,气温平均都在零下30度。天气冷,他们就多穿些衣服,寒冷的冰雪并没有阻挡他们的采样工作。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张愿宁和他的团队只有一个想法,克服酷暑严寒,加快勘查进度,争取早日完成工作任。

  几年来,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先后在该区域内立项9个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开展钒矿勘查工作,累计投入勘查经费达1.5亿元,发现6处中型和3处小型钒矿床,累计钒氧化物量达165万吨,潜在经济价值达2400亿元以上。已在北山形成了大型钒矿勘查基地,为当地矿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钒矿勘查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吸引了国内大型投资企业,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2022年1月,“敦煌市五一山钒矿详查探矿权”被甘肃省自然资源厅18119万元的价格成功挂牌出让。

  2022年7月,上海寰泰储能投资100亿元在酒泉瓜州建设全钒液流全产业链项目,主要为建设年产300MW钒电池储能装备生产基地项目、年产2万立方米钒电解液生产线项目、年产1万吨五氧化二钒生产线项目、125MW/500MWh全钒液流共享储能电站项目等,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全钒液流储能全产业链项目。

  同时,敦煌市政府计划引进大型国有企业集中高效开发敦煌钒矿,打造千亿级钒产业链。北山地区的钒矿应用前景良好,为储能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地资源保障。

  “我觉得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看着自己的勘查成果能被社会所开发利用,资源能为国家发展提供保障。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收获。”张愿宁欣慰地表示。

使命

  近年来,张愿宁带领团队在北山钒矿勘查方面取得显著的找矿成果,累计提交钒资源量165万吨。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先后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2023年度十大地质找矿重大成果奖、第四届“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甘肃省地矿局“先进个人”等荣誉。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逐步成长为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十余年间,他把最美的青春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的地质事业。

  从业14年,他用努力和汗水践行初心使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甘南高原,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他用无悔青春谱写了找矿突破的“奇迹”。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荣誉,但有多少人知道,他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在采访中,张愿宁多次说,“我的成长离不开单位的良好成长环境,荣誉都是集体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工作。”谦虚谨慎,是地质人的本色。

  “今后将继续带领团队立足于北山和甘南重要成矿带,紧盯国家战略紧缺矿种,开展地质综合研究和找矿工作,为地质找矿事业再立新功。”张愿宁信心满满。


分享到:

关键字:钒矿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