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数据库>其他新型储能技术产能与项目 返回

跨越科技创新“死亡之谷”,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在实践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布时间:2024-05-2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内部挖潜、精准寻源、实景验证、资源配套,搭建原创技术通往商业化的“快车道”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提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关键原创技术呼之欲出,为我国新型储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大动力。

“科技成果赋能实体产业”需经历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业化的过程,然而该过程不确定性极强,成功率往往不足1%,堪称“死亡之谷”,大量研发成果停留在实验室,无法形成生产力。

为了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下称“储能创新中心”)围绕新型储能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这一主线,将推动新型储能核心成果转化、孵化作为核心发展战略之一,打造“研发-测试-中试-实证”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并从“内部挖潜”、“外部寻源”、“实景验证”、“资源配套”四方面着手,搭建成果转化孵化体系,构筑原创技术通往商业化的“快车道”。

一、建立以成果转化、孵化为目标的科研体系

储能创新中心作为准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核心使命是通过自身科研资源的投入,聚焦新型储能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的规模化储能装备和技术,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这也意味着中心的研发项目,必须围绕转化、孵化开展。为此,储能创新中心在成立之初便制定了以产业化为导向的科研体系,有效实现成果转化、孵化项目的内部挖潜。

(一)以能否产业化,作为科研项目立项核心评价指标

储能创新中心对其下设的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全过程安全、智慧调控等八大研发平台所有研发团队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即不分研发方向和申报课题级别,立项过程中均需提出所研发技术、产品的产业化路径及后续的商业模式,并将其作为项目立项评审的核心指标。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团队在研发规划阶段充分思考技术及产品是否有市场需求、能否实现量产、能否形成可持续收益,真正实现“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

(二)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科研机制

为应对科研项目在研发及成果转化、孵化中所面临的或有风险及收益,储能创新中心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即团队所有成员在项目的各个阶段,均需按一定比例强制跟投,从而实现与储能创新中心共担风险,并在项目成功转化、孵化后,获得相应收益。

二、广开源、严把关,全面对接前沿技术

当下,新型储能新技术层出不穷,储能创新中心一方面要“海纳百川”,对全社会的成果转化、孵化项目给予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等客观限制条件,又要做到“宁缺毋滥”,以保障转化、孵化的成功率及资源投放效率。对此,储能创新中心运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开拓广泛但精准的源头技术寻求之路。

(一)依托股东单位及技术联盟实现“广开源”

储能创新中心的运营载体是“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其股东由南网科技、南网储能、华电科工、东阳光(600673)、亿纬锂能(300014)、北京卫蓝等14家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组成。在股东单位的加持下,储能创新中心能够高效对接全国乃至全球新型储能产业链各环节的科研团队和企业。同时,储能创新中心由全国最大的新型储能需求方、应用方南方电网牵头,在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的对接与遴选上不存在路线的纷争。此外,储能创新中心还承载着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营的职能,截至目前,联盟已吸纳超过85%的国家级新型储能科研平台以及上百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储能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孵化项目的资源储备池。

(二)依托公司专家委员会及研发团队实现“严把关”

原创技术的产业化潜力,是储能创新中心判断一项技术能否纳入成果转化、孵化体系的核心维度之一。为此,储能创新中心组建了以我国电力系统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为主任,包括谢和平院士、成会明院士、王成山院士等12名院士专家组成的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研究领域实现从材料到系统应用的全覆盖,全面把关技术方向。同时,储能创新中心现有研发团队主要由多家股东委派、从事新型储能应用研发的博士、硕士组成,对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前景有着清晰的判断。专家委员会把控技术发展大方向,研发团队判断技术应用前景,双管齐下,确保成果转化、孵化项目的产业化潜力。

三、以实景验证,打通实验室到产品化的关键环节

新技术、新产品从实验室样机到实现产品化再到规模化生产,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却是要历尽艰险才能跨越的鸿沟。储能创新中心为解决这一难题,计划在广州建设一个投资约35亿、占地约200亩、全球首创的以“实景验证”为核心,涵盖小试、中试、实证硬件设施为一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为全社会新型储能新产品、新技术跨越“死亡之谷”提供最有效的支撑。

(一)开展三大中试平台建设,服务全行业研发团队

中试基地建设,是储能创新中心解决技术到产品化第一道“死亡之谷”的核心举措。储能创新中心围绕中试需求最集中的电化学储能电芯、材料、关键装备与系统三大领域,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进行中试平台建设。该平台将对全行业研发团队全面开放,尤其对符合条件的内外部研发团队免费开放,从而解决科研团队无中试场地、无经费支撑的核心问题。

(二)建设全国唯一的储能系统测试及实景验证平台

实景验证平台,是储能创新中心解决产品化到商业化第二道“死亡之谷”的核心举措。从实验室到量产,并不意味着产品可以被市场接纳,为此储能创新中心规划建设装机规模为600MWh,配建220kV专用变电站的储能系统测试及实景验证平台。该平台具备在电网统一调度下实现锂电、钠电、固态、超容、液流、水系等储能系统挂网运行验证、系统转换效率比对、安全性验证、商业模式探索等功能,这就意味着通过平台验证后的产品及技术,已完全具备全面推向市场的所有基础。此模式及验证条件是目前为止全国乃至全球首创,也是储能创新中心保障成果转化、孵化成功率的最大信心来源。

四、建立成果转化、孵化的资源配套体系

全面商业化是成果转化、孵化环节的最后一道难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学家创业成功率不足1%,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研人员并不擅长公司融资、市场拓展、企业管理等原因所造成的。为此,储能创新中心建立了对成果转化、孵化项目在专利授权、转让收益分成、公司股权投资、市场渠道资源共享等全方面的支撑体系,对符合条件的科研、创业团队进行全方位支撑,从而将科研人员从成果转化、孵化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将时间精力进一步投入到产品研发和迭代的工作中。

成果转化、孵化之路是一条异常艰辛的路径,尤其在新型储能领域,成果转化、孵化工作更面临着“外无标杆借鉴、内无成熟模式”的困境。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作为唯一的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实现共性关键技术的快速突破并向全行业赋能,从而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将始终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为核心发展战略,为全行业探索科技创新跨越“死亡之谷”的最优路径,推动新型储能新技术、新产品与产业结合,形成新质生产力!(CIS)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