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十年,不短也不长,但只要心有远方、耐心磨剑,就足以让世界格局地覆天翻。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在上海汽车集团技术中心,他强调,汽车行业是市场很大、技术含量和管理精细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
自此,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锚定了新方向,踏上了新征程,“换道赛车”,拥有了后来居上、由大变强的实力与底气。十年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从年均不足10万辆,到去年双双突破900万辆,市场份额不断增长,技术产品实现突破,使用环境日臻完善,消费者认可度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不仅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谱写了精彩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而且正在引领世界,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重要的“中国力量”。
站起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回到2014年这个历史关键节点,那时的中国汽车工业犹如刚刚成长起来的小树苗,许多新枝芽才冒尖,但政策打底、企业筑基,蓬勃发展的势头已现端倪。年初,四部委发布《关于支持沈阳长春等城市或区域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第二批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此后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一系列的政策发布,涵盖了补贴、充电、公共领域推广、准入放宽和破除地方保护等多个领域;5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正式宣告成立,电动汽车从此拥有了独立的第三方智库;那一年的前7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遭遇了“十二连降”的至暗时刻,但在新能源汽车的私人消费市场上,出现了比亚迪秦单月6000辆销量这样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4月20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北京向第一批中国消费者交付Model S车钥匙,以“鲶鱼”之姿入华,搅动起中国汽车市场风云……
一场前所未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帷幕自此拉开。
这是一条前途光明但又坎坷相伴的曲折之路。从公共用车领域推广开始,到免征新能源汽车的车辆购置税,从电池、电控、电驱三大系统技术层层突破,到产业供应链日趋完善与成熟,中间也曾经历过迷茫,走过弯路,甚至遭受质疑,不被认可,但咬定青山就绝不放松,我国新能源汽车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从第一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0万辆,我国用了14年;从第1000万辆到第2000万辆,只用了不到一年半。到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预计将首次站上千万辆规模的台阶,市场渗透率有望超过40%。同时,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发展势头强劲,硕果累累。
活起来 百花齐放春满园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拥有今天,当然不能仅靠一己之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来都不会成果独享,而是以全球格局奔赴共融、共进、共赢的创新之路。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马前卒”与“先行者”,汽车产业从来不惧挑战、不畏担当,新能源汽车更是走在了最前面。2018年,我国专用车、新能源汽车股比限制首先放开。当年,特斯拉就与上海市政府、上海临港管委会共同签署了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成为中国汽车史上第一家独资造车的外资企业。随后,商用车、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外商建立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陆续被取消。我们用最公平开放之姿迎接外资企业来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红利真正做到了全球共享。
多年来,特斯拉、大众、宝马、丰田等车企纷纷在华投资布局电动汽车生产。盖斯特汽车战略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外资车企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上的份额合计占14.2%,其中美国特斯拉公司一家就占了7.9%。得益于中国政策环境、产业链和人才的强大支持,特斯拉上海工厂开工后3年内实现了生产整车破百万辆,同期,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比重也超过了1/3。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3年3月,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做出了碳中和承诺,覆盖了全球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GDP和人口。其中,在“碳中和政策-行动”这一项中,中国的平均得分位居全球第五。在碳排放法规加严和激励政策推动下,中国车企快马加鞭,不断推动汽车与能源、交通领域的跨界融合,加速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布局,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而努力。一方面,我国2023年出口120.3万辆新能源汽车,每年可减碳约200万吨,极大丰富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品供给的同时,也为全球的绿色转型与开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从上游的原材料——包括碳酸锂、锂电池隔膜,到中游的锂电池,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充电桩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都坚定走经济全球化之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实现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强起来 才到中天万国明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步与提升,固然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与引领,但真正发挥中坚力量的,还是那些“不抛弃、不放弃”的中国品牌企业。
十年间,它们筚路蓝缕、驰而不息,几度波折但仍然勇往直前。2023年8月9日,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几近哽咽:“遗憾的是,从2010年到2019年,这10年间,市场上看不到我们大的进展,一直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我们的产品不被认可,技术不被认可,服务不被认可,许多中国品牌命悬一线。所有这些不被认可的至暗时刻,我们都共同经历过。”这是比亚迪造车的艰辛故事,更是中国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缩影。好在他们的坚持迎来了光明,他们的付出收获了肯定。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过300万辆,夺得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冠;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56%,相比上一年,提升了6.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
十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涌现出不少“新生代”:2014年,蔚来、小鹏和合众新能源相继成立;2015年7月,理想汽车诞生……这些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势力”正在形成一股新的力量,为中国汽车行业打开了“新世界”大门,更让传统汽车厂商看到了原来从产品到服务,还有如此多的创新空间与可能,中国品牌的向上之路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走。
十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成长壮大,关键原材料与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三电”核心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电机电控领域出现了一批全球知名的优秀企业:2013年到2015年,方正电机成长为独立的电机供应商;宁德时代在2014~2017年间,营业CAGR(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4%,不出几年出货量就超越了韩国三星和LG等,成为国际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老大;更值得欣喜的是,以华为、百度、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公司,紧跟智能化、网联化大浪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车企“造好车”带来了更多的颠覆性思路与想法……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深山。回首过往,在新能源汽车的变革浪潮中,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与荣光,以领先的技术和产品获得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认可与赞扬;展望未来,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个十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故事,必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