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市场化是近年来能源电力行业变迁的关键动因。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启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在诸多方面已走过了“从0到1”的破冰之旅。而今,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形势下,电力市场 “从1到N”的深化之路显然更为复杂,其顶层设计与路径选择也将面临更多千头万绪、盘根错节的现实考量。
在国家战略层面,对于电力市场进入发展新阶段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目标与任务: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体改〔2022〕118号)提出加快建设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
118号文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分为两阶段。阶段一为“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协同运行,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一体化设计、联合运营,跨省跨区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显著提高,有利于新能源、储能等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初步形成”;阶段二为“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要求,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联合运行,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自主选择,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短期目标的时间节点近在眼前,一些看得见的成效令人欣喜:山西、广东电力现货市场先后转正式运行,南方区域现货市场已开展全域结算试运行,电力现货市场实践探索全面开花,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交易电量持续上升,绿色机制、容量机制等多元化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开放度、活跃度大幅提升。
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仍待解决:发用电两侧市场主体仍未全面入市,“双轨制”特征依然鲜明,导致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的扭曲;市场间交易经济责任、价格形成的动态衔接机制缺位,造成市场主体之间“责权利”不对等。以上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充分正视与解决,关乎电力市场能否由表及里走深走实,以及市场是否能够真正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本期封面策划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路径求解”为题,组织系列文章开展思辨与探讨。我们讨论的重点有三:
其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概念的提出已逾两年。在两年的时间里,业内有观点争鸣,有实践探路,但究竟如何理解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内涵,其发展路径如何选择,在业内尚未有定论,借此封面策划之机,本刊针对该问题组织讨论,全面呈现多方观点,力求更加充分地论证各种路线选择背后的利弊得失。
其二,随着市场体系不断扩大,各类市场的功能定位需进一步明晰,进而有效设计各类市场交易产品和运行机制。如中长期与现货市场、辅助服务与电能量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之间关系尚未理顺,市场衔接有待加强,亟需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梳理市场体系,厘清认识上的误区,以避免市场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引发深层次矛盾。
其三,在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我国电力规划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依附于资源计划配置机制的电力规划已经无法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在2022年1期“电力开局新方略”的封面策划中,本刊首次组织探讨有关电力体制改革对原有规划基础的动摇。其中柴玮撰写的《推进“双碳”目标需加快规划机制变革》一文深刻指出“计划生、市场养”将非常难以协调,原有规划方法面临新的挑战。在近年来煤电定位深刻变化、新能源增长狂飙突进等发展形势下,市场主体投资风险和电力系统运行风险加大深刻彰显了电力规划变革的现实紧迫性。本期策划再次重申这一观点,并基于此提出更为深入的问题剖析和更加全面的意见建议。
市场建设既任重道远,也时不我待,本刊欲以本期封面策划为广大业内同仁搭建意见交流平台,共同探寻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