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新能源利用率“松绑”后的影响

作者:林汐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24-06-0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为缓解弃风弃光,早在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以下简称《计划》),定下了2020年平均风电、光伏发电、水能利用率95%的目标。近日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在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利用率上开了一个口子,新能源利用率从95%降低至90%。

  新能源95%利用率的由来

  新能源利用率可以反映新能源消纳情况,是新能源实际使用电量占新能源全部发电量的比例。这一概念最早要追溯到上文提到的《计划》。为什么会是95%这个数字呢?从新能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初期其作为新兴技术,造价及上网电价都处于高位,在以往电网“统购统销”的经营模式下,价格昂贵的电源品种显然“不受待见”,为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就有了固定上网电价政策和电价补贴政策,并强制要求百分百消纳新能源电量。但是,在实际消纳过程中,由于新能源地点分散、波动性大等特点,电网是无法做到百分百消纳的,95%作为一个相对理性的目标值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中,实际上从技术层面看,95%的利用率相当于百分百利用。

  但是随着新能源的跃进式发展,预计2024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达到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当新能源装机成为主力后,95%的利用率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出现了一些与经济性原则相悖的现象。我国目前执行的是“指令计划型”新能源消纳政策,而非“经济性”消纳政策,导致出现某区域调峰市场允许1元/度的调峰服务被调用,去消纳相同数量约0.37元/度新能源的现象。然而,单纯依靠调峰市场,依然难以达到95%的利用率目标。2021年10月湖南电网首次提出建立“新能源+储能”机制,要求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应分别按照不低于装机容量15%、5%的比例(储能时长2小时)配建储能电站,随后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强制配储成为新能源项目的并网条件。

  95%的利用率带来了什么

  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开启了一轮爆发式增长,给电力系统的输、配、用电环节带来了一些正反馈,但是只注重提升消纳能力而忽视负荷增长,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经济消纳与物理消纳“倒挂”。新能源消纳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物理性消纳,二是经济性消纳。我们常说的95%利用率指的是物理性消纳,经济性消纳指的则是实际经济收入占全额消纳下经济收入的比例。物理性消纳率和经济性消纳率应成线性关系,反之会损害新能源企业的利益。单纯追求并维持95%利用率,需要系统配置更多的灵活性调节资源,新能源发电企业也将承担更多的辅助服务费用,对电力系统和新能源发电企业来说,不一定是最划算的。国内某知名新能源企业曾提到,某地在调峰机制下消纳率提升了7个百分点后可达到97%的物理消纳率,但是叠加补贴后的总收入却仅能对应75%的消纳率,其余25%的收入都用来支付调峰费用了。

  新能源配储利用率存疑。新能源配储等非技术成本单位千瓦可达到500—1000元,以3元/wh的新能源投资价格计算,配储等非技术成本在新能源电站投资中所占的比例约在10%到30%之间。2022年11月,中电联发布的《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指出,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系数仅为6.1%,新能源储能配置时长仅为1.6h。为什么会有“建而不用”的现象呢?95%以上的物理消纳率可能可以回答这一问题。新能源利用率很高,在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里新能源电量都可以上网,储能并没有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以新能源资源富集的甘肃为例,新能源装机占比已接近62%,新能源装机容量远超省内用电负荷,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5.39%。为了化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甘肃积极通过各类市场化手段而非依靠储能就将新能源利用率从2016年的60.2%提高到目前水平,可见提高新能源利用率的方式不仅仅只有储能。在现有水平下,只有做到与甘肃相当的程度,才有可能谈新能源强制配储,由此可见新能源配储离需求还有很远的距离。

  利用率下限降低会影响什么

  新能源的消纳走向经济性消纳。物理消纳率必须要跟经济消纳率成线性关系,才能够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可以预见,随着新能源利用率下限降低,更应注重经济性消纳率,正如《方案》中指出,“在保证经济性前提下,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可降低至90%”。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新能源在内的电源都应遵从经济规律。考虑全社会综合用能成本,确定既满足社会经济和清洁能源发展需求,又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求,允许新能源以弃风弃光方式获得合理收益。2018年伊比利亚市场已经允许可再生能源通过弃风弃光方式提供备用获得收益。通过降低物理消纳率提高经济消纳率,是发展可再生更优的方案。

  新能源配储的理由已悄然消失。随着利用率下限降低,强配储能的必要性存疑。未来应适时研究消化存量配储项目的机制。从现有电力现货市场运行省区可以看到,市场中的峰谷价差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即使峰谷价差在极端时间较大,其时长也难以满足储能的获利需要。随着现货市场建设不断推进,根据实际供需情况反映出的现货出清电价会让用户清楚看到市场的价格规律,应当允许新能源项目投资者自己决定是否应该配建储能。

  从《方案》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新能源发展回归理性,慢不得也急不得;二是强制配储已失去了现实需要。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