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新型储能规模迅速扩张 长时储能将成发展主力军

作者:王璐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4-06-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6月7日,电规总院在2024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下称“联盟”)年度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展望称,从电力供需形势和未来常规电源发展来看,加强电力供应体系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点任务,新型储能将成为电力供应保障性支撑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也是近期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预计未来以储能时长4小时及以上的长时储能将成为储能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成山指出,过去一年,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蓬勃发展,技术多元化趋势明显,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能力不断增强。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8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其中,2023年全年新增装机约2270万千瓦/4878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约260%,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报告》指出,为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速转型期系统日内调节需求,预计在“十四五”末及“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可凭借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暂态调节能力强等优势成为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和消纳的重要手段。

  新型储能的规划建设和布局将更加科学合理。《报告》称,未来电源侧新型储能将依托存量和“十四五”新增跨区域通道、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基地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通过在电网关键节点、偏远地区和输变电站资源紧张地区合理配置,提升系统调节能力、适度替代输变电设施;用户侧储能通过推动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建设,探索V2G、智慧用电设施等双向互动智能充放电技术,提升用户供电可靠性和用户侧灵活调节能力。

  而从技术路线来看,国家出台政策明确,未来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将向高安全、大容量、低成本、长寿命发展,同时将着力攻克长时储能技术。各地方也出台相关引导性支持政策,涉及推动长时储能试点应用、加大容量租赁和容量补偿支持力度、支持参与现货市场等。2024年1月,国家能源局公布了新一批的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从技术路线来看,以压缩空气、液流电池为代表的长时储能技术项目数量超过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项目,预计未来以储能时长4小时及以上的长时储能将成为储能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联盟理事长宋海良表示,当前,新型储能已进入多元化高质量发展阶段。他提出四点倡议:一是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迭代升级,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创新大平台,聚焦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产业孵化,加强技术交流,为技术持续进步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强化绿色低碳,持续推进绿色环保的储能体系建设,减少新型储能技术全链条中的碳足迹与环境污染,推动建立绿色储能标准体系,加强对绿色储能项目认证与推广,定期举办绿色储能论坛与展览,激发更多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三是强化数字智慧,持续提升新型储能系统集成与运营效率,加强数字管理、数字运营、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优化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新型储能数据资源在联盟内部的共享、分析、流动、应用,推动储能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升维。四是强化共享融合,持续打造新型储能政企联动和产业合作新典范,围绕产业间跨界融合、产业链内一体化融合、要素间交互融合、区域间协同融合“四大融合”,增强企业间在信息、技术、产品、服务、管理上的共享,合力争取更多有利于新型储能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改善新型储能项目落地实施的发展环境。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高纪凡表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储能行业比以往更加需要一个高质量、高层次的升级。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强化安全意识,保证产品质量,确保储能安全;二是要推动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杜绝恶性竞争;三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链协同发展,共建产业新生态。


分享到:

关键字:长时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