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电动汽车与电池价值链的未来走势如何?

作者:数字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伍德麦肯兹WoodMac 发布时间:2024-06-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24年3月27日,伍德麦肯兹举办了第三届年度“面向未来的大宗商品”论坛,迎来了亚太、欧美、中东和非洲等地区1,400多位嘉宾线上参会。

  伍德麦肯兹的专家团队围绕“电动汽车与电池价值链的未来走势”展开讨论,探讨了混动汽车近期出现的强劲增长、大众市场电气化带来的影响、道路运输电气化的发展轨迹等主题。

美国混动汽车近期出现的强劲增长不会影响美国长远的电气化发展轨迹

  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因为越来越多的新入局企业仍然瞄准当前增长较慢的一批“尝鲜者”客户群——尽管电动汽车价格明显更高且同类市场有大量更便宜的燃油车可选,这些客户仍然选择购买电动车。

  随着汽车市场增长放缓以及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标准压力的增大,混合动力汽车已成为一种临时的合规解决方案。

  不过,底特律三大车企(通用汽车、福特和斯特兰蒂斯)在混动汽车营销上面临一个巨大难题:扭转买家对混动汽车的负面看法——这三大车企的目标消费者更看重性能,而非经济性。

  与此同时,各大车企仍在大力投资锂电池厂和电车专属平台,这表明,一旦成本降低,纯电动汽车(BEV)仍将是车企的终极目标。

  实现电动车的大众市场化,需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而不仅仅是电池成本

  当前美国汽车市场上电车和传统油车之间的价格差异巨大,所以,美国对新能源汽车给予的7,500美元联邦税收抵免将起决定性作用,决定特定电车车型是否具备经济性。

  然而,要维持这种经济性,至少需要持续提供部分税收抵免。即便高镍电池成本降至由原材料价格决定的最低水平,这一点仍然适用。

  因此,汽车行业必须削减电动车平台(不包括电池)的成本。特斯拉计划将电动车平台成本减半,并有望成为美国首家能以低至2.5万美元的价格生产电动车(在盈利的情况下)的企业。但这一计划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斯拉是否能够进一步垂直整合供应链,以及是否能适应这种全新的车辆制造和工程原理。

原材料价格面临下行压力,但仍有长期需求

  自去年年底以来,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可以说,锂价决定着电动汽车行业的趋势,而锂价下跌的速度远快于预期。在去年的最后两个月里,锂辉石精矿价格下跌了一半,氢氧化锂价格则下跌了30%。

  过去电动汽车对锂的需求增长强劲,高锂价鼓励了新锂矿项目的投资——这些锂矿现已投产。2023年,锂行业从短缺的状态转变为过剩的状态,并且各项目还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大幅提产。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疲软对电动汽车需求产生的负面影响重创了锂行业——未来几年,锂行业可能会面临供应过剩和价格下行的局面。不仅仅是锂,其他原材料也受到了波及:硫酸镍价格和钴价也已出现下跌。

  尽管今年电动汽车的增速可能已经放缓,但电池原材料的需求仍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长远来看,电池原材料行业仍需激励,以满足未来十年内可能出现的巨大供应缺口,以应对这部分增长的需求。

  但当前的低价环境阻碍了投资,而投资低迷只会带动价格更快迎来拐点。在需求端,如果经济环境允许,低位的原材料价格也可能会推动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上升,进而拉升原材料需求。

  单靠合成燃料,无法改变道路运输电气化的大趋势

  真正的“零碳”燃料虽然能够极大地减少汽车在生命周期中的排放量,但这类燃料要被大众市场所采用,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大幅降低成本。然而,时间紧迫,推动这种转变的挑战依然巨大。

  当这类燃料的成本降至理想水平时,锂电池成本也会大幅下降,大多数内燃机制造厂的利用率也将会大幅削减。此外,第二和第三梯队的内燃机供应商的生存空间将大幅缩小,不利于新发动机的开发和生产投资。

车企将通过电池技术多样化来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

  当前不仅车企在开发电动汽车的新制造方式,而且随着制造效率和规模经济效应的提升,电动汽车电池的生产成本也已大幅削减。随着钠离子电池、下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和富锰正极电池等新电池技术的采用,电池原材料成本将进一步下降。电池原材料成本可占电动汽车电池成本的60%,因此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对降低总成本至关重要。

  中国几家车企已经制造出采用钠离子电池的电车,这些车型的成本不受锂价波动的影响。随着磷酸铁锂电池在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的表现越来越强劲,西方各车企也已经转向使用铁基电池材料。下一代铁基电池的性能有望匹敌三元电池。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