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德国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宣布调整其电动化转型计划,放缓了此前提出的“2030年全面电动化”目标;苹果公司宣布关停推进十年之久的电动车项目“泰坦计划”;英国豪华汽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将首款电动车上市时间一再推迟,等等。
正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席卷全球汽车市场的时候,欧美车企似乎却在推进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均有放缓迹象,由此也引发了“欧美正在放弃电动化”的争论。
事实上,大部分欧美车企只是暂缓或推迟电动化的发展,并非真正放弃电动化。
而对于这些车企为何会放缓电动化的战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副主任、中国充电联盟主任刘锴认为,进程适当放缓是基于其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策略调整,车辆电动化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只是对电动化实现的方式和节奏做出了调整。
欧美电动化之路有难度
依托于市场化的力量以及政策性引导,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中国车企在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优势。
不过,相较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欧美传统车企却在电动化的道路上稍显落后。
例如,根据梅赛德斯-奔驰的财报,2023年,其全年营收1532.18亿欧元,净利润高达145.31亿欧元。在销量上,梅赛德斯-奔驰的乘用车销量达到204.4万辆,但是纯电动车的销量只有约24万辆左右;根据福特汽车的财报数据,2023年,其全年营收为1762亿美元,净利润为43.5亿美元,虽然与2022年相比实现了扭亏为盈,但是其电动车板块的亏损达到47亿美元。
明显地可以看出,欧美车企在推进电动汽车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在刘锴看来,欧美车企面临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成本高,产品价格贵。电池原材料、软件开发和电力等成本占比较高,再加上当前欧美还没有建立强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基本依赖进口,也导致成本高企,使得电动汽车的综合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燃油车。所以在造车成本方面,欧美与中国相比还处于劣势,并且效率也不高,从而影响了电动汽车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用车成本高,电价和油价相当。以德国为例,目前德国户均所耗电费在欧盟国家排名中比较靠前。数据显示,2023年,在年用电不超过2500千瓦时的情况下,德国当地居民用电平均价格约为45欧分/千瓦时,这一价格水平在欧洲国家中位居前列。事实上,整个欧盟范围内,在同等条件下,电费的平均价格也达到约30欧分/千瓦时,折合人民币约2~3元/千瓦时。
第三,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欧美的发展速度不尽如人意。据公开信息测算,欧洲和美国公共充电桩的车桩比都在15∶1以上,充电设施数量的缺口较大,难以保障大规模电动汽车的使用需求。
欧美车企没有放弃电动化
虽然欧美车企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但是并不能证明他们已经放弃了电动化。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公开表示,欧美车企并没有回归燃油车的道路,更没有停止电动车的研发。
曾毓群进一步表示,汽车行业是一个需要大量投资的行业,而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更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因此,车企在推进电动汽车业务时,必须考虑市场需求、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等多个因素。如果某个时间点电动汽车业务无法实现盈利,车企可能会选择调整计划,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放弃了电动汽车市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这些车企很可能会在未来找到新的切入点,加码投资电动车业务。”
可以看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逐渐增加的中国汽车市场,欧美车企正在加大投资力度。在今年的北京车展期间,便有大量的海外品牌推出纯电动车型。
车展前夕,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强调,本届北京车展将展示一系列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重磅车型,聚焦电动化转型成果。
此前,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多次表示,“电动化转型的目标和决心没有改变”,“我们到2030年,在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电动化的决心从未动摇”。在今年北京车展期间,全新梅赛德斯-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迎来全球首发,下一代新生代豪华电动车先驱——梅赛德斯-奔驰CLA级概念车也在本届车展上进行中国首秀,梅赛德斯-迈巴赫首款量产纯电车型、梅赛德斯-奔驰最豪华的电动产品——全新梅赛德斯-迈巴赫EQS纯电SUV正式上市。
此外,保时捷也推出了全新纯电动Macan,并且还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了新款Taycan衍生车型;奥迪也捧出了PPE平台的奥迪全新高端纯电SUV——Q6 e-tron。
从北京车展上部分海外品牌的表现来看,他们只是在纯电动汽车发展不顺畅的市场放缓脚步,而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好的市场,依然坚定不移地发展纯电动汽车。
欧美掀起插混汽车热
相较于土壤肥沃的中国市场,欧美市场的电动化土壤略显“贫瘠”。不过,欧美市场的插混车型却得到了突破性进展。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与2023年2月相比,2024年2月欧洲市场插混车型的销量增长了12%。《美国汽车新闻》报道,在美国市场,2023年,插混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4%,比纯电动汽车销量增幅高出了8个百分点。
事实上,相较于纯电动汽车,插混车型在欧美市场更容易扩大潜在用户群体。作为燃油车的发源地和主要销售市场,欧美地区掌握燃油发动机核心技术,但是动力电池本地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插混车型的电池需求规模相对较小,能够满足市场对同时保留燃油车优势、提高电动车占比并降低对电池依赖的整体需求。
在此背景下,欧美车企在插混车型领域也加大投入力度。例如,福特汽车于今年4月开始调整其全电动化推进计划。福特欧洲乘用车业务部门的马丁·桑德表示:“我们发现纯电动汽车的需求比预期要低。相比之下,欧洲消费者对插混汽车和油电混动汽车等产品的需求更为强劲。因此,如果消费者有需求,我们将在2030年后继续提供搭载内燃机的车型。”
宝马、奥迪和奔驰等汽车制造商也纷纷表示,看好插电式混动汽车市场的前景。宝马表示,“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生产更多的插电式混动汽车。”奥迪表示,“未来10年内将在纯电动、插电式混动和内燃机车型中保留灵活性。”奔驰则认为,“插电式混动车型将在未来很多年里保持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