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期,我国多地发布高温预警信号,高温炙烤下,能源电力安全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922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增速比2022年提高3.1个百分点。日前,在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用电负荷还将快速增长,最高负荷同比增超1亿千瓦,电力保供面临一定压力。”
用电量的增长,与各地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息息相关,从全国“电力热图”来看,谁是电力消费大户?谁的电力“含金量”最高?不同地区的用电情况又透露出怎样的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大省是电力消费大户
提到电力消费大户,经济大省必然名列前茅。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用电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2023年广东全社会用电量达到85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0%,是全国首个电量突破8000亿千瓦时的省份。
山东紧随其后,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965.6亿千瓦时。实际上,近几年山东和广东的排位一直在交替,2020年山东首次超过广东,以6940亿千瓦时的全社会用电量位居全国第一,到了2021年,广东再次反超山东,并将差距拉开至近500亿千瓦时,用电量排名重回第一,山东退居第二位。
数据来源:中国电力知库、国家统计局
2023年,江、浙两个经济大省分别以7832.96亿千瓦时和6192亿千瓦时居第三、第四名,两省差值超过了1500亿千瓦时。用电量前十省份还有内蒙古、河北、河南、新疆、四川和安徽。
从用电量增速看,青海、海南、西藏、内蒙古、广西均超过了10%,其中,海南以16.1%的增速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一。据了解,2023年消费回暖和潜力释放,使得第三产业成为带动海南用电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动能,分领域看,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用电增长强劲,成为拉动海南全年用电增速的主要力量之一。
用电数据也凸显了各地产业结构的变化,其中,新能源产业和消费服务业成为2023年的亮点。
以光伏和风电、新能源汽车、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正崛起成为用电大户,根据能链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公共充电桩充电量为392亿度,同比增长83.9%,广东、江苏、河北、四川、浙江排在前五位,其中广东的充电量约占全国20%。此外,在消费服务业方面,以“进淄赶烤”为例,国网淄博供电公司的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淄博市住宿餐饮业用电量3.45亿千瓦时,同比增14.86%,其中11月住宿餐饮业用电量增幅达37.27%,增幅创出历史新高。
山东为能源结构“降压减负”
由于自身发电难以覆盖用电需求,2023年,全国有17个省份存在用电缺口。
其中,山东用电缺口达到-2049.9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山东的电力缺口持续扩大,2021年为-1173亿千瓦时,2022年为-1836.4亿千瓦时,与2021年相比,山东电力缺口两年时间涨了74.8%。
数据来源:中国电力知库、国家统计局
山东为何成为“最缺电”的省份?产业结构是一个重要因素。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孙荣峰此前曾分析,“山东的重化工产业比较多,像化工、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这些产能都在全国名列前茅,但都是高耗能的行业,短时间之内完全改变这一局面可能有困难。”
作为典型的煤炭大省,一直以来,山东煤炭消费和煤电装机占比较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电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电力体量越大,意味着能源转型的担子就越重,如何平衡好电力保供和能源转型的步伐,是山东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山东不断为能源结构“降压减负”。2022年,《山东省新型储能工程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明确山东将着力构建“一带、两城、三区、N基地”发展格局,包括打造“储能+海上新能源”应用带,建设济南、青岛储能示范城市,构建鲁北、鲁中、鲁西多个储能重点区等。
2022年,山东火力发电量降至全国第二,排位的变化也说明山东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的成果。
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从最新的数据看,2024年一季度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24.1%,占全部发电量的23.9%,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截至3月末,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332.3万千瓦、累计达到9728万千瓦,占全部装机的45.1%;煤电装机占比49.5%,首次下降至50%以下。
浙江、广东、江苏也是缺电大省,2023年用电缺口均超过1700亿千瓦时。如果将时间跨度扩大到过去十年,江苏、浙江的电力缺口均在持续扩大,而广东的电力缺口,一度在2020年扩大到-1700亿千瓦时,2021年又缩小至-1561亿千瓦时。这一年,内蒙古成为最强“外援”,补上广东的用电缺口,于电力保供之重要不言而喻。
作为能源大省,内蒙古可谓全国的“发电之王”,2023年发电量达到7450.5亿千瓦时,占31省总发电量的8.36%。从电力结构来看,内蒙古以火力发电为主,2023年火力发电量占到全国的27.97%。近几年,内蒙古的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发电也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内蒙古实现风电光伏年度新增装机、累计装机、发电量“3个全国第一”。
不难发现,用电缺口较大的省份,基本上都是东部的经济大省,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快,工业相对发达,加之人口较多,对电力的需求量自然也就旺盛。
京沪湘电力消费“含金量”高
单位GDP用电量也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以更少的能耗创造更多的GDP,是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2023年,全国单位GDP电耗的平均值为731.73千瓦时/万元,17个省份的单位GDP电耗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北京、上海和湖南单位GDP电耗最低,分别为310.32千瓦时/万元、391.58千瓦时/万元和455.28千瓦时/万元。青海和宁夏为全国单位GDP电耗最高的两个省份,超过了2000千瓦时/万元。
数据来源:中国电力知库
经济大省中,山东单位GDP电耗最高,为865.22千瓦时/万元,河南紧随其后,达到691.67千瓦时/万元,广东、四川、江苏、福建分别为626.65千瓦时/万元、617.13千瓦时/万元、610.89千瓦时/万元、568.48千瓦时/万元。
从全国看,与2022年相比,湖北、贵州、湖南和陕西四个省份的单位GDP电耗实现了下降。
对于单位GDP电耗的上升,天风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宋雪涛撰文指出,单位GDP电耗上升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传统高电耗行业的占比上升;另一种是某些行业的单位电耗提高,变成了新的高电耗行业。
不过,将时间线拉长看,随着各地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高耗能产业占比降低,高端制造业占比逐步提升,尽管我国总用电量持续上升,但单位GDP电耗在持续下降。2013年—2023年间,我国GDP增长了113%,用电量仅增长了73%,每万元GDP所消耗的电量由898度降至732度,降幅达到18%。
而为了迎接今年迎峰度夏的重要时刻,自5月份以来,多地早已陆续出台方案,辽宁、浙江加强迎峰度夏用电负荷管理,江苏、新疆、江西等地则通过实施分时电价政策,引导需求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