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近期,科陆电子、阳光电源、远景储能等多家储能企业陆续签下海外大单, “出海”再度热了起来。
早在2023年,面对供给端价格战、竞争格局分散、需求端依赖政策强制的持续性等问题,便有众多企业纷纷加速了出海布局进度。
至今,“出海”热度只增不减。据最新资料统计显示,2024年以来,已有包括远景动力、阳光电源、比亚迪储能、瑞普兰钧、天合储能在内的20余家储能企业披露了海外新订单、新项目。
这不难看出,海外市场有着广阔机会!
海外市场成新一轮竞争焦点
目前全球工商业储能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以其远超国内市场的丰盈利润吸引了众多目光。
据业内观察,目前,我国国内储能集成项目的毛利率普遍不超过8%,而海外市场毛利率接近20%。更有资料预测显示,到2030年,全球储能累计装机功率将大幅增长,其中新型储能市场尤为显著。
近年来,部分欧美国家纷纷推出补贴政策以推动储能项目的部署与发展。西班牙政府计划投入高达1.6亿欧元的资助,旨在支持该国2026年并网的600MW储能项目。而在英国,政府则通过引入容量市场、动态遏制等新型电力市场服务,为储能领域创造新的收益来源,进一步激励该行业的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欧美市场由于电力市场化程度高,叠加部分地区政策补贴,利润空间可观,已经成为中国头部储能产业链企业的重要业务布局方向。
01.美国:不可忽视的出海重地
据国海证券研究所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李航预测,2024年美国市场同比增速将在60%左右。
今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将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等关键产品提高关税,其中与储能行业密切相关的锂电池成为焦点。此次加税政策将锂电池分为动力与非动力两大类,并分别设定了不同的起征时间和税率。
具体来看,动力锂电池及其零部件的关税将从7.5%提升至25%,起征时间为2024年;而非动力锂电池的关税提升则延后至2026年,同样提高至25%。
这一策略性的关税调整表明,美国对于动力电池的进口限制更为紧迫,而对非动力电池则给予了一定的缓冲期。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2024年美国大储预计装机将达到15.3GW。鉴于非动力锂电池关税提升的时间延后,我们推测这一政策可能会刺激美国的储能业主在2026年前加速完成储能系统的装机。因此,预计今年和明年,美国储能市场将迎来抢装热潮。
02.欧洲:德国领跑欧洲市场
根据EESA、长江证券等权威机构预测,2023年全球户储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新增装机规模达到约16.1GWh,同比增长高达100.50%。在这一大趋势中,欧洲市场尤为突出,全年户储装机规模约为9.5GWh,同比增长近60%,占全球比重约59.01%,稳坐全球最大户储市场宝座。
2023年,德国、英国、意大利是欧洲储能装机量排名前三的市场。德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积累,成为当之无愧的储能第一大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新增储能装机约4GW/6.1GWh,同比增长分别高达124%和116%。其中,户储装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占比超过80%,凸显了德国在户储领域的领先地位。
更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在户储装机数量上也遥遥领先。2023年全年,德国户储安装量高达55.5万套,对应装机量为5.0GWh,同比增长166%。这一数字不仅占据了欧洲新增装机量的半壁江山(52.6%),更是为欧洲市场的整体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9-2024年德国新增储能装机规模
图源TRENDFORCE
德国在户储市场的强势表现,不仅体现了其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的深厚积累,也反映了其对于绿色能源转型的坚定决心和积极行动。近日,德国4月份的现货市场出现了50个小时的负电价,最低价格超过-0.05欧元/kWh,其实不只是德国,负电价情况俨然成为了欧洲的一个难题,而这,正是国内储能的机遇!
内卷严重,出海将成必选项
而我国的储能市场竞争到底有多“卷”?
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GW/66.87GWh,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根据阳光电源发布的工商业储能白皮书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达3.5GWh,同比增长约300%。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2023年储能行业相关领域投融资事件共计387起。仅以明确金额的投融资事件来看,保守估算规模至少接近千亿元人民币或在千亿级别以上。
企查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拥有约17.4万家与储能相关的企业。截至2023年,新注册的储能相关企业数量升至7.4万家。
然,市场火爆不代表有钱可赚。
据相关统计,2023年储能招投标市场厮杀激烈,目前仅200多家企业摘得标。
储能企业数量的暴涨可以代表行业的活跃度,也可以代表内卷程度。
企业激烈扩产,导致产能过剩,从而引发的价格战,对储能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储能企业还面临着上游的打击。从2023年第四季度至2024年第一季度,锂价显著下跌,电池级碳酸锂市场价格下降了35%,锂精矿价格更是下降了57%。
根据SMM储能的数据,今年五一后,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范围为11.00万元/吨至11.35万元/吨,均价11.18万元每吨。
图源“能源综研”
上游价格暴跌和终端供需失衡,各大储能企业盈利能力速降,大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国内储能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出路,海外市场则成了储能需求的重要增长点,储能企业家们也纷纷踏上出海的征途。
挑战与机遇并存
事实上,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国内储能企业正在积极“走出去”并已经尝到了甜头。
亿纬锂能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已计划2024年储能出货量超过50GWh,目前正加大海外业务拓展力度。
宁德时代近期发布“一号文件”,强调储能企业出海的必要性与决心。曾毓群在文件中指出,尽管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但宁德时代的海外市场份额已与LG持平,仍有巨大增长空间。面对2024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新能源发展趋势已成国际共识,为有能力者提供更多机遇。
在此次之前,宁德时代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据SNE research数据,2023年其电池装车量高达87.8GWh,与LG能源仅差0.8GWh,增速远超日韩四大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由22.8%提升至27.5%,展现强劲实力。由此能看出,宁德时代的心理预期远不止于此,持续深耕海外市场,追求更高目标。
然而,储能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海外市场认证要求多样,如北美UL、欧洲CE、澳大利亚CEC等认证体系各有侧重,给企业带来不小挑战。相较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在产品认证标准、售后难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今年4月以来,欧盟几乎每周都会向我国新能源企业抛出“重磅炸弹”。欧盟通过《外国补贴条例》,相继对我国光伏、风电企业展开反补贴调查。欧盟之外,另一大新能源主流市场美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除了仍在生效的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政策,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限制措施也在加码(美国国会新法案禁止国防部采购六家中企电池,涉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业内龙头),这一政策导致我国储能企业在进入美国市场时面临更高的关税和贸易壁垒,可能降低出口利润,甚至影响部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而这会不会导致从“国内卷”到”海外卷“?
在2023年底,亿兰科总经理何少强就表示,海外业务有比较高的门槛,包括产品认证以及本地化服务的门槛,不会像国内一样“卷”。在他看来,未来两年要在工商业市场进行突破,需要往海外寻求增量市场,而亿兰科在2023年,就已完成了十几张海外认证。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指出,海外市场对渠道分销商和售后服务的要求较高,考验企业开拓渠道的能力。此外,欧洲新电池法案要求企业提交生产数据报告,这也对企业在保护信息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挑战中往往蕴藏着更大的机遇。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深入,储能需求将持续增长,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市场环境,我国储能企业应积极应对,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