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一批“沙戈荒”地区电力外送工程开工建设,跨省跨区通道数量持续大幅增长;特高压工程向川藏高原延伸,换流站和线路最高海拔将达5000米;纳入国家规划的特高压直流项目超过已建成的总和……当前,特高压发展进入了以大规模集中建设、高强度创新攻关、高质量转型升级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如何更好支撑特高压大规模、高质量建设?
科研是工程建设的先导。6月28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召开成果发布会,发布“±800千伏/8吉瓦特高压直流标准化”“面向超高海拔地区特高压直流关键技术研究”两项关键技术成果,为在建及后续特高压工程提供可靠技术保障。
“特高压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优势,是大型水电、新能源基地开发外送的关键技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秘书长史连军说。进入“十四五”,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特高压发展面临“地域空白区”“技术创新区”“施工无人区”。
为此,公司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科研单位、知名高校、设计院、设备制造商以及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关,深入探索特高压发展规律,全面总结建设运营经验,历经一年多的集体智慧和结晶,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技术成果,为特高压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800千伏/8吉瓦特高压直流标准化”技术成果全面总结16回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一套涵盖成套设计、设备材料、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调试试验建设全流程的标准化技术方案,可有效应对工程面临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安全质量等方面的挑战。
“标准化是破解工程大规模集中建设难题的有效手段,对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认为,“该成果正确处理了标准化与技术性能、经济性以及差异化的平衡,是一项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成果。”
除了高强度建设,摆在建设者面前的第二个挑战是技术创新,其中最突出、技术挑战最大的是高海拔地区工程建设。
作为西南清洁能源基地,川藏高原将是特高压建设的主要区域之一。数据显示,四川水电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装机规模和年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西藏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达98亿千瓦,目前已建在建装机容量中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95%。
“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宇宙射线密集,电、磁、热等物理特性发生重大变化。特高压叠加高海拔,给电气外绝缘、电磁环境控制等多方面带来巨大挑战。”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张健介绍。
“面向超高海拔地区特高压直流关键技术研究”技术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掌握了超高海拔地区空气间隙、电磁环境、宇宙射线等6大电气物理特性,攻克了超高海拔地区特高压直流工程设计和设备研制缺乏准确参数的世界级难题。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800千伏金上—湖北等特高压直流工程设计、设备研制及选型,并可为后续西部大规模清洁能源送出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标准化成果应用是助力大规模建设的有效手段,技术创新是工程高质量建设的先导和源泉。本次发布的两项成果不仅有助于提升特高压建设质效、增强工程建设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还可以稳定产业预期,加速培养建设队伍,加快推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供应链,推进能源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