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数据显示,5月国内汽车销售193.6万辆,同比下降2.9%,环比增长4.4%。5月车市“价格战”阶段性降温,消费热情被激发,带来国内车市的环比回暖。不过,“降温”并未持续多久,在“618购物节”的带动下,不少车企在6月再度开启降价促销活动。一边是止战的声音愈发洪亮,一边是新一轮“价格战”卷土重来。到底是发起“价格战”的自主品牌最受伤,还是被迫接招的合资品牌最难过?
保住了份额就保住了体系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数据,今年1~5月,主流合资品牌累计零售销量245.7万辆,同比下滑10.1%。其中,5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量49万辆,同比下降21%,德系、日系、美系品牌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市场份额不断缩小,使得不少合资品牌选择牺牲短期利润换取市场份额的做法。今年“618购物节”中,一汽-大众、广汽丰田、上汽通用等众多合资品牌大规模降价尤为引人注目。
据了解,一汽丰田推出针对卡罗拉车型的限时综合优惠措施,优惠额度高达4.3万元,售价7.98万元起;一汽-大众揽境、揽巡则推出众享款车型,指导价全系至高降4.3万元。广汽丰田凯美瑞混动双擎车型直降3万元,起售价14.98万元;广汽本田宣布致在车型汽油版仅售9.98万元起,与指导价相比下调6万元。上汽合资品牌中,大众帕萨特于6月推出6000元置换或本品增购补贴、现金保养券二选一、至低0首付、至低0月供、至高5年0利率、车主推新成功各获300元等值V豆等多重福利;上汽通用雪佛兰也推出“618”限时购车权益,6月1日~6月30日下定科鲁泽限时优惠价6.18万元起,起售价下调3.31万元,同时可享商业险全免、车载麦克风套装等优惠。此外,东风日产全新轩逸悦享版也推出限时售价9.98万元,轩逸经典的终端售价甚至不足7万元。
一众合资车企打出“骨折价”,宝马、奥迪、凯迪拉克等豪华品牌也没有闲着。据了解,官方指导价35.39万元的宝马纯电轿车i3如今裸车价格最低已探至17万元;原价47.8万元的奔驰EQE现报价30万元左右;原价接近30万元的奥迪Q4 e-tron现报价不到20万元,降了近10万元;部分地区凯迪拉克XT4起售价已不足20万元,最高可享3.8万元的现金优惠。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EDP讲席教授薛旭看来,在国内消费者对自主品牌认可度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合资品牌的市场规模不断被挤压,选择以价保量在所难免。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在部分车型上已见成效。以大众帕萨特为例,今年4月底,帕萨特在7000元国家补贴的基础上额外提供6000元补贴,5月帕萨特便以18816辆的销量成绩夺得国内B级燃油车销冠,销量同比大增232%;东风日产轩逸舒适版则在“五一”假期期间推出限时优惠,售价低至6.98万元,并提供首付1.99万元、日供33元的金融政策,当月轩逸零售销量环比上涨超30%,荣登5月中国乘用车零售销量前十榜单。
“从整个‘价格战’脉络上看,合资品牌看似是被迫的,但实际上它们利润空间大,打‘价格战’更具优势。”薛旭称。以上汽集团为例,2023年上汽集团营收7447.04亿元,仅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三家合资企业的总营收占上汽整车收入的71.55%。在薛旭看来,目前合资品牌降价就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只要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即便牺牲短期利润,其生产、制造、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条也能保持平稳。
不过,凯联资本研究院院长由天宇表示,企业还是要以盈利为目的。“这两年合资品牌也受到‘价格战’的影响,销量下滑带来产能利用率不高,开销成本加重,对企业经营的损伤较大。以往价格比较稳定的车型一旦降价,就再难回到正常价格,企业利润的修复实际上要耗费更长的时间。”他说。
变卖资产 合资车企“清仓甩卖”
对于合资品牌而言,降价终究是无奈之举,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带来销量回升。数据显示,广汽本田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幅度超两成,广汽丰田一季度累计销量同比下降近三成,上汽通用一季度销量更是同比大幅下滑超40%。更有网友感叹:“曾几何时,丰田凯美瑞要20多万元,甚至要加价提车,现在直接降到13.98万元,销量却依旧月月下滑。”
在销量不见起色的情况下,上汽通用、东风日产等车企只能被迫暂停生产,节约成本。日前,东风日产被曝暂停其常州工厂的生产。该工厂于2020年底建成投产,年产能约13万辆,主要生产逍客SUV。对此,东风日产方面回应,基于整体战略和商业环境的变化,东风日产对内部产能和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更好适应企业转型发展。在确保现有燃油车产能的前提下,东风日产将加大对于新能源车型的产线布局和投入。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5月东风日产是库存深度最高的品牌,达到2.53,其经销商正承受着极大的库存压力。
销量持续下滑的上汽通用近来也身陷停产、裁员风波。不久前,上汽通用被曝通过“高温假”的方式安排生产线员工放假,假期约2~3个月,四大生产基地内所有工厂均有涉及。除却停工传闻,上汽通用还被曝今年将裁员30%。据了解,上汽通用共四大生产基地,总产能约190万辆,而2023年产量仅101.8万辆,闲置产能高达近90万辆。今年以来,上汽通用更是连续多月销量大幅下滑,5月销量同比暴跌58.27%,当月更是仅生产了3.6万辆。
更有甚者,部分利润、份额“两手空”的车企已经资不抵债,前路堪忧。根据2023年财报,江苏悦达起亚资产总额2.0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8.78亿元),负债总额2.4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9.70亿元),资产负债率已达119%,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状态。2023年全年,悦达起亚的累计销量仅8万辆,甚至不敌某些新势力车企。
北京现代更是走上了变卖“家产”的道路。在相继挂牌出售北京第一工厂、重庆工厂、沧州工厂后,今年4月,北京现代又继续“清仓”,选择出售其仁和发动机一工厂5075项资产,包括闲置机械设备以及在库资财,转让底价为4568.53万元。据悉,去年9月,北京现代便曾挂牌转让仁和发动机二工厂设备类资产,标的转让底价为3100万元,转让资产甚至包括对讲机。此前的重庆工厂转让底价也从最初的36.84亿元降至16.20亿元方才脱手,一句“清仓大甩卖”都并不为过。
增收不增利 自主心慌慌
合资品牌身处水深火热,自主品牌这边则一片红火。数据显示,今年5月,自主品牌零售销量达到98万辆,同比增长12.3%,市场份额高达57.5%。然而细究之下,自主品牌也同样伤痕累累。销量的持续攀升却并未带来利润大幅增长,长期“价格战”让不少自主品牌难以为继。某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便表示:“现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0%以上,但在缴纳税收的比例上,仍然是合资品牌占了大头,达到80%左右,自主品牌效率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根据2023年财报,广汽集团全年销量250.5万辆,同比增长2.92%。在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两大合资品牌销量分别下滑13.66%、5.47%的情况下,广汽传祺、广汽埃安等自主品牌销量出现较大增长。然而,在盈利情况上,广汽集团母公司营业总收入扣减营业总成本后产生亏损51亿元,加上投资收益86.6亿元后,公司实现营业利润32.8亿元,加上营业外收入净额2.4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5.25亿元。其中,投资收益86.6亿元主要来自于联营企业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的投资收入,高达83.49亿元。可见,尽管广汽自主品牌销量出现增长,但利润却难见起色。
今年一季度,广汽集团在合资品牌、自主品牌销量齐下滑的情况下,净利润更是出现较大下滑,净利润仅12.2亿元,同比下降20.65%;扣非净利润6.87亿元,同比腰斩52.08%。民生证券研报指出,广汽集团收入端短期承压主要是由于销售规模变化所致,利润端的同比下降主要受影响于合资企业投资收益下滑,以及销售及管理费用提升。
自主品牌盈利能力弱这一问题在向来“自主强合资弱”的长安汽车身上体现得也颇为明显。今年一季度,长安汽车销量达692113辆,同比增长13.9%。其中,长安系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437301辆,同比增长10.4%。然而,一季度长安汽车净利润仅11.58亿元,同比下滑达83.39%。对此,长安汽车方面称,受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公司在2024年一季度开展了“双05油电共战行动、A07真香焕新行动、购置税补贴继续享/亿元红包限时抢、增换购”等一系列促销行动,新增了资源投入。另一方面,因产销规模增长和加大研发投入,公司销售费用及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此外,在自主新能源车企中,除却比亚迪,其他仍然难言盈利。去年成功由亏转盈的理想汽车,一季度实现净利润5.91亿元,同比下降36.7%,环比大幅下滑89.7%。蔚来汽车亏损则进一步扩大。今年一季度调整后的净亏损为49.032亿元,同比增亏18.1%,环比增亏2.1%。
对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便表示,我国汽车市场当前如此大的体量,效益却很低,“宁要市场不要利润”的发展方式需要反思。“我们这么多家车企的效益加起来,甚至都赶不上一个丰田汽车,这难道不值得整个产业反思吗?”他直言。
“价格战”想停却难停
车企的价格“内卷”如今也波及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洪表示,汽车产品价格一再下探,使得降本提质增效的压力传导到上游供应商身上。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此前也透露:“很多客户对我们提出降价要求。我估计(价格谈判)会从年前开始一直谈到年底,要花很长的时间,我们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
下游的经销商群体也备受折磨。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副会长、新能源汽车委员会会长李金勇感叹:“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经销商的利润无从谈起,因为不断亏损不少经销商无奈退网,而这些经销商在退网时处理库存,又会波及到尚未退网的经销商,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深。”根据《2024中国汽车经销商发展报告》,2023年,经销商群体的亏损比例已达43.5%。
从合资品牌到自主品牌,从主机厂到供应商、经销商,愈发难熬的“价格战”终于让汽车产业奏响一曲“止战之殇”,关于停止“价格战”的呼声越来越高。付于武表示:“我们不打‘价格战’,我们打不起,也打不赢;我们不能‘内卷’,我们卷不起,也卷不赢。”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也呼吁:“‘卷’下去不是办法,没钱赚、没效益,企业不可能生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表示,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
然而,“价格战”已经打响,并非想停就能停。李金勇认为,短期内停止“价格战”是一个美好的期望,伴随市场格局的调整,“价格战”还将持续。“价格竞争本就是市场化的,除非存在恶意降价行为。未来2~3年汽车市场将会是强者愈强、弱者淘汰,自主品牌中只有能够达到百万级销量的企业才有资格坐到牌桌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