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电力期货正在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目前,广州期货交易所已完成广东电力期货合约方案的设计工作。尽管距离最终上市还有较长时间,但随着电力市场建设的深入,市场各方对于电力交易风险管理已经越发重视,期货则是风险管理的工具之一。
2015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的发布拉开了我国新一轮电改的帷幕。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开展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了南方(以广东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东、福建、四川、甘肃等八地作为第一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2021年,《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又将上海、江苏、安徽、辽宁、河南、湖北等六省市列为第二批电力现货试点。截至2024年6月,已有广东、山西和山东三个省份的电力现货市场由试运行转为了正式运行,我国的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正在逐步完善,电力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交易相结合的市场化电力电量平衡机制日臻成熟。
在逐利的市场中,参与者会面临市场带来的风险。电力市场的风险来自多方面,现货价格波动、远期价格不明晰是市场参与者面对的风险基本面。虽然电力中长期交易与电力期货交易都有防范市场价格大幅波动风险的作用,但二者在交割方式、参与主体、交易规模、风险管理等多个维度都有着很大不同。中长期交易在电力市场中有着“压舱石”的作用,其覆盖的电量通常占据市场化交易电量的绝大部分。2023年,广东电力市场全年直接交易电量达3141.4亿千瓦时,约九成市场电量由中长期交易锁定。即便如此,现货市场达成的交易电量规模依然十分庞大,现货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对现货市场的参与主体仍构成很大的风险敞口。现货市场中,电力价格受供需、天气、一次能源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电力现货价格波动大。尤其是在迎峰度夏期间,高温连晴、台风等极端天气在高企的电价背景下又增强了现货价格的波动性,为各市场主体的市场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此外,目前中长期交易的最长时间尺度为1年,市场各方成员面对更长时间尺度的电量、电价风险缺少有效的管控工具和手段,这会增加参与主体远期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行业投资,也会使市场缺乏导向性。为回避市场风险、稳定市场预期,电力市场的各方参与者对电力期货等对冲型的金融工具有着迫切的需求。
电力期货和衍生品交易在此轮电改之初被规划为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的中远期任务,随着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行,2023年发布的《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实施方案》(粤发改能源〔2023〕304号)中电力市场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指出,在条件成熟时,要适时探索开展电力期货和电力场外衍生品等交易。电力期货市场的运行离不开稳定的电力现货市场,目前我国多个省份的现货市场已先后进入正式运行阶段,可以为电力期货市场提供稳定的现货价格信号,为我国电力期货交易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电力期货合约通常为区域性合约,其合约标的资产为锚定现货市场中某一个具体节点或者虚拟节点(Hub)的一定规模的电量。以广东电力市场为例,可以将现货市场用户侧统一结算点作为广东电力期货合约的参考点。因为合约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电力期货能够为该区域电力市场中长期价格发现提供重要参考。市场参与方可在电力期货市场进行策略性交易,对冲所在区域或省份电力市场的潜在风险,实现对自身经营风险的有效管控。
电力期货有合约转换交割机制,可以将年度、季度、月度合约在临期交割时转换为更小时间尺度的合约,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市场交易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有利于市场的繁荣稳定。此外,电力期货的交割通常以现金交割方式进行,达成的交易电量不需要物理执行,这与中长期交易有着显著区别。电力期货在平仓或者临期交割时买卖方与中央对手方以现金方式进行交割,这种交割方式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
对于市场而言,电力期货交易有利于市场供求与价格稳定,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并有助于电力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由于电力期货是标准化的场内衍生品交易,其合约设计更为灵活,并且具有合约转换机制,可以有效增加电力市场的交易灵活度。电力期货的参与主体更为广泛,除了现货市场的参与主体外还会有期货经纪公司、期货兼营机构、各类投资者和投机商,参与主体的扩大不仅可以提高市场流动性,还可将发电侧、售电侧、用电侧等市场主体的风险通过期货交易的方式由现货市场疏导至更广泛的金融市场,有效增加电力市场风险分散、转移的途径。
电力期货交易的开展可以丰富市场主体投资策略,为风险对冲提供交易渠道。市场参与者可在电力期货市场中进行套期保值、跨期套利、跨品种套利等多种策略交易,并根据电力市场的中长期合同、现货市场情况构建投资组合策略,在电力市场和电力期货市场中最大化其收益、管控风险。
目前,广州期货交易所已完成电力期货合约方案设计,并在积极推进电力期货的上市工作。未来,电力期货的上市交易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力市场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重要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具,以满足市场主体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