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过去十多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成就显著,走在了全球前列,发挥了引领作用。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2011年,我国启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在全社会推广新能源汽车。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此后,我国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进步,产业快速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同时也得到了全球汽车行业的认可。
能做到这样主要归功于我国选准了“三纵三横”的技术路线,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走弯路;归功于政策的推动有力度、合理适当;归功于企业的快速转型,较快地建立起了新型产业链。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储能电池技术和产业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否则,就不可能有新能源汽车的领先地位。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达385.7吉瓦时,同比增长三成,稳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了六席,市场份额超过60%。
同时也要意识到,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部件,技术还在进步之中,我们还不能满足于现状、高枕无忧。
固态电池技术具有较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期待,是最具前景的下一代电池技术。从中长期来看,日本、韩国、欧盟、美国凭借各自的优势都在加速固态电池的研发布局,试图抢占先机。今年以来,国外电池企业也不断发布相关产品的消息。
在固态电池领域,我们进入的时间晚了一点,而且主要是以科研机构和院校为支撑,产业化进程也慢了一点。2023年以来,多家国内车企陆续宣布了半固态电池装车计划。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创新方面,我们总体上还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固态电池的突破带有很强的颠覆性。客观认识固态电池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大研发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技术方面,固态电池具有跨多学科的特征。在关键材料的研发方面,存在着固态对固态的界面接触不稳定等问题。在产业化方面,存在着产业链需重构、生产设备要重新设计开发等可能。这些问题不是哪一个行业或部门单打独斗就能解决的,需要跨领域、跨学科、跨产业链的协同攻关才能产生实质性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协同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我国能否顺利地闯过固态电池的技术和量产关口,将是我国是否能真正成为汽车强国、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关键一战。今年1月,“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集合了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部门和组织,也集合了各个领域具有前瞻视野和科研实力的专家学者,将为我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提供一个技术交流和协同攻关的高水平的平台,对于我国动力电池技术持续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