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南网实践全面展开之年。南网50Hz推出高质量发展人物系列访谈报道,记者就南方电网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探索实践,以及能源央企支撑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采访院士专家。
本期专访: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委员毕天姝
探讨新型电力系统建与校企科研的深度融合
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
电源、负荷和电网共同起作用
南网50Hz:现在,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已超过50%,南方区域超过60%,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推进,未来这一比例还将提高,新能源电量的比例也会增加。新能源装机或电量占比不断提升,要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您认为需要哪些关键技术?电网应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毕天姝:传统模式下,我国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主要来源于燃煤火电和部分水电。随着新能源电量占比的不断提升,现有的灵活性资源已逼近临界点。这种情况下,亟需从几个维度来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一是进一步提升燃煤火电的灵活调节能力,现在火电机组的最低负荷已经降到了30%,还需要研发新型灵活智能火电机组,实现0%-100%负荷的快速调节;二是随着风光发电系统向主体电源发展,需要研究新能源场站的灵活性提升机理,提出风光发电系统主动支撑控制技术;三是充分挖掘负荷侧的灵活性,研究海量异构分布式资源的聚合与调控技术,提升分布式光伏的消纳水平;四是用好各类新型储能资源,实现多元储能在源侧、网侧、负荷侧的综合利用。
电网把多种电源、负荷,包括新型储能都集中到一起,因此电网在提升新能源的消纳水平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电网要充分发挥好资源配置平台的作用,在大电网层面,要做好跨区资源的互联互济,充分保障电网强度和安全可靠性;在配电网层面,要做好供需灵活互动与数字化转型,提升配电网的承载能力。
实际上,由于大量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电网灵活性也能够提升,通过借助装备的灵活性、快速调节能力来实现的。
推行“需求场景+关键技术+首台首套”科研模式
南网50Hz:从高校的视角,您认为传统科技攻关模式存在哪些问题?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在科技攻关模式上需要做出什么变化?
毕天姝:从传统的科研攻关的时间周期来讲,从知识到技术再到“首台首套”装备,实际上时间周期是比较长的。从高校来讲,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目前加大有组织科研的力度。一个方面我们希望能够跟电网公司结合得更紧,面向重大工程、面向需求场景来进行科研攻关。我们也希望推动“需求场景+关键技术+首台首套”这种校企深度融合的科研攻关模式,在这个方面,我们通过和南方电网公司共同创建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也做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另外一个方面,发挥高校多学科融合的优势,跨学科来组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团队,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够更好解决实际系统构建和工程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
南网50Hz:您提到校企合作,您对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方面有何建议?华北电力大学与南方电网公司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有哪些合作空间?
毕天姝:校企联合,首先要有共同的任务。前期我们和南方电网公司联合组建了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我们更希望在联合研究院里面能够实现科研机制体制的创新,能够面向行业的重大需求和重大工程来策划联合攻关的任务。在共同的任务攻关过程当中,把教育、科技和人才统筹来推进,形成关键技术,能形成大成果来支撑南方电网公司的战略发展,同时也推进人才和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