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南京经济发达,电力需求旺盛,面对即将到来的夏季用电高峰,南京市发改委协同供电部门依托南京市用电智慧响应服务中心,深度挖潜新型电力系统负荷侧资源,增加电力能源“含绿量”,提升电力资源“含金量”,助力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推动能源高效利用、绿色低碳发展。
新型储能遍地开花,保供增加“后方力量”
近两年,南京渐成工商业储能的投资热土,各类型储能电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型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性变量,具有配置灵活、响应迅速、控制精准的特点,对优化电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以江苏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一家电池制造企业,该公司对电力供应的要求不仅是“足”,更要“稳”。为了护航企业生产,南京市用电智慧响应服务中心积极与企业对接、深入研讨,确定建造全自发自用的用户侧储能项目,作为电力供应的“后备方案”。
2023年12月,江苏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5.6兆瓦/202.8兆瓦时储能电站在南京六合区正式送电投运,最高可降低电网负荷功率2.4万千瓦,有效缓解了用电高峰期电网负荷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据测算,投运后的储能电站,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78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万余吨。
记者了解到,为积极推动储能产业发展,近年来,南京密集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南京市用电智慧响应服务中心深化“供电+能效”服务,组建能效服务柔性团队,将能效诊断、用电咨询等升级服务送上门,为工商业储能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截至目前,南京已有南钢、国轩等14户企业安装了储能设施,装机容量达101.82兆瓦/366.16兆瓦时。在即将到来的夏季用电高峰,这些储能项目将充分发挥其在客户侧的调节能力,帮助用电负荷移峰填谷,为电力保供提供优质、高效的10万千瓦“资源池”。
微电网在“宁”不断上新,助力企业降本增绿
微电网,是指由清洁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用电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局域供用电系统。关于“微电网”,南京不断深耕“上新”,今年以来,南京市用电智慧响应服务中心已先后服务科研园区、智能工厂等不同群体,在全省率先开展微电网接入新型负荷管理系统互动验证试点工作,先后推动社区中心直流微网、乡村“光储直柔”微能源网等多类型微电网示范在宁落地。
5月16日,南京江宁无线谷综合能源项目顺利投运,向零碳未来按下了“加速键”,南京再次“硬核出圈”,成为全省率先打造科研园区建筑能效型智能微电网模式化示范。
该项目以江宁经开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为切入点,变身“碳”路先锋,汇聚374千瓦分布式光伏、116千瓦/233千瓦时一体化储能、超600千瓦柔性调节负荷,通过“光储荷”协同运行达成“保供、促安、提效、降本、增绿”五大功能,实现年绿电消费37.12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4.17吨。
阳光下,一排排光伏电板熠熠生辉,绿能澎湃、向“光”而行;智慧储能系统在用电低谷期将“过剩”的电存储起来,在用电高峰或电网失电时放电。项目的成功投运不仅提升了企业的供电可靠性,也为今年迎峰度夏注入了绿色新动能,有助于充分发挥微电网的就地平衡能力,尽可能壮大灵活可调的保供力量。
非工空调负荷柔性调控,“快速无感”为居民用电让路
今年以来,在南京市发改委的指导下,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围绕深化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应用,构建全市空调资源“一张图”,从空调负荷挖潜入手,通过为商超、酒店、综合体、写字楼、大型场馆等公共场所的空调安装智能控制设备,来监测空调的用电情况。记者了解到,该控制设备能够根据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指令自动调节温度,在用电高峰期为居民、医院、重要企业等“让路”。
“非工用户作为电网用电的重要一部分,既是电力的重要消费者,也是电力调节的重要参与者。当出现极端温度天气时,用户把水冷机组的水温从9摄氏度调高至11摄氏度时,短时间内对用户经营场所的空调温度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但用户的空调用电功率会快速下降,这种快速的调节能力有效支撑了电网的安全运行。”国网南京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南京河西金鹰为例,建筑面积约91.8万平方米,其空调采用的是19台水冷机组,铭牌容量达8214千瓦,高峰负荷时期具备约5000千瓦的柔性调控能力。“这项举措可以在人们生活‘无感’的情况下进行快速调控,为保供电增加‘柔性’力量,并进一步推动人们生活的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