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储能只能“卷”市场,“卷”渠道

作者:Mr蒋静 来源:Mr蒋静的资本圈 发布时间:2024-07-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来,储能行业又发生不少变化。

  关键词还是“内卷”,只是内卷的角度和维度有所变化。从产业研究的角度来看,储能行业的驱动力正在从产品与成本,转向市场端,尤其是场景及渠道。

01 成本下降已没太大空间

  这是内卷的直接结果。

  近期,储能电池价格已经低于0.4元/Wh,储能系统报价已经低于0.6元/Wh。

  锂电池及储能系统定价已经突破成本,开始亏现金,甚至还需要产业链一体化或者上游供应商一起来分担,降低成本已经到了各显神通的境地。

  除了少数头部企业具有一定的供应链议价能力,其他大部分储能企业在成本上已经不具备竞争力。

  必须正视这个残酷的事实。

02 产品差异化也没太大空间

  这是内卷的根本原因。

  这个在各大展会,尤为直观,淋漓尽致。

  前些年,储能行业集中爆发,人才、技术及供应链等有一个发展过程,产品创新还算得上竞争优势,即便三年前,我这种非技术科班出身都可以给一些顶级企业讲讲储能产品,那个时候大家对储能产品总体还是陌生的。

  如今,储能产品迅速发展,并且随着人才的快速学习、高度流动及充分的竞争交手,同质化日益严重,千篇一律。

  风冷也好,液冷也罢,从BMS到PCS再到EMS,从数智化到光储充一体化,储能产品乃至整体解决方案的同质化已经到了极致。

  任何一个系统集成产品,国人卷起来都没有底限,储能也难逃这个规律,无论个体如何努力挣扎。

03 唯有勤奋与努力可以内卷

  难道坐以待毙?

  既然“卷”价格不行,“卷”产品不行,国人就只能“卷”努力、“卷”勤奋了,这也是中国式内卷的终极状态。

  去年以来,对储能行业调研的最大感受是,各大储能企业都在扩大销售队伍,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国内覆盖各个省级区域,海外覆盖各个重点市场,品牌、渠道、交付、展会等都需要人手,尤其海外渠道,人员及费用更高。

  上游产能不断膨胀,如何消化?

  毫无疑问,自然是把产品卖到世界各个角落,这也是中国制造的成熟路径,也就是不断走向纵深,不断推动全球渗透率的提升。

  庆幸的是,目前储能整体渗透率还不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尤其是国内工商业储能和海外家庭储能,是整个行业的希望和动力,纵然有短期的竞争压力,但前景确实是美好的。

  目前,以系统集成见长的储能企业正在主动走向终端、布局渠道、拥抱市场,产业链合作模式也不断升华,如何跟业主、开发商、资金方、硬件商、数字化方案商等形成紧密合作关系,也是各显神通,五花八门,储能企业的竞争力走向多元化和复杂化。

  近日,阿特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1.2GWh储能项目完成融资5.13亿美元,单个项目如此规模且获得金融机构支持,说明储能行业也可以不用卷,关键还是品牌影响力、渠道纵深度和项目开发力,这些方面全球光伏组件巨头恰恰更具优势。

  单一维度的优势已很难形成竞争力,必须是多维度的甚至高维度的,这算是内卷的更高境界了。

  如今,成本不好“卷”,产品不好“卷”,只能“卷”市场,“卷”渠道,通过勤奋努力,当然还要有财力和魄力,向全球市场进军,向细分市场纵深,向高端市场突破,这也是储能企业的必然出路,而且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这个过程必然伴随大量企业掉队出局。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