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能 返回

截至目前大连已投运储能装机容量为13万千瓦/52万千瓦时

作者:记者 杨印 通讯员 宋青 李国华 朱亚琳 来源:亮报 发布时间:2024-07-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浪漫之都,向海而生。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被誉为“北方明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连唯美旖旎的山海风光,也对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电能是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是支撑大连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大连,领略山海风采,感受向“新”向“绿”的澎湃动能。

驭长风!海上绿电送万家

夏日的大连,清爽宜人,活力四射。从大连庄河港放眼望去,海天相连,风光无限。

在距离庄河海岸线20多千米的黄海北部海域,一座座风机挺立在蓝天碧海间迎风转动,蔚为壮观。115台海上风机发出的绿色电能通过海底电缆并入大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

这里,就是目前我国北方单体容量最大、纬度最高的海上风电场——华能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也是徐海超和同事们朝夕相伴的第二个“家”。

徐海超是华能辽宁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华能大连庄河海上风电项目的总指挥。6月22日清晨,徐海超和同事像往常一样从庄河港登船,经过3个多小时的船程到达海上风电场,开启新一天的工作。当天,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和大连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与他们一同前往海上风电场,开展庄河海上风电场Ⅳ—2号项目的海上升压站验收工作,为该项目的并网发电做准备。

源源不断的风电如何从大海送到寻常百姓家?关键的核心设备之一就是海上升压站。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所发的电经过风机变压器升压至35千伏,经过海底电缆送至海上升压站,通过海上升压站升压至220千伏,再通过海底电缆输送到陆地,最终送到千家万户。

“供电员工开展并网前的验收工作能有效检验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水平,提高电气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助于项目并网后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供电公司与我们联系非常密切,也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徐海超说。

报装申请、供电方案答复、初步设计审核、中间检查、竣工验收……庄河海上风电项目的每个环节都是国网辽宁电力营销服务中心市场运营室大客户经理铁淮强和同事心头上的大事。当天,海上的风浪比较大,铁淮强克服晕船等困难,与徐海超一同攀爬垂直距离高于10米以上的狭窄楼梯,圆满完成海上升压站的验收工作。

7月1日0时15分,庄河海上风电场Ⅳ—2号项目成功并网,实现了辽宁平价海上风电“零”的突破。该项目规划装机容量200兆瓦,计划布置25台8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当天有4台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还有21台正在建设。待项目全容量投产后,预计每年上网电量达6.3亿千瓦时,可满足50万户家庭的基本用电,每年减少碳排放量226万吨。

国网辽宁电力调控中心工作人员孙文涛向记者介绍,2023年辽宁新增新能源装机639.01万千瓦,风电、光伏装机在东北地区率先突破2000万千瓦。目前,辽宁新能源装机容量2521.54万千瓦。今年1~6月,辽宁省内新能源发电量279.57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25.03%。

今年是辽宁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大连作为东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外向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正努力将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助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大连出口外向型企业众多,绿电应用和购买需求高。使用绿电,逐渐成为相关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提升自身绿色竞争力的刚性需求。

围绕企业和政府在绿电购买、使用、核算统计等方面的服务诉求,今年3月,大连供电公司成为全国首家地市级试点开展绿电消费核算试点单位,可以将企业绿电交易、绿证交易以及自建分布式新能源自发自用电力等数据整合统计,为用户绿电消费行为出具权威的证明。

大连是东北的“绿电超市”,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接近60%。2023年大连地区清洁能源发电量559.3628亿千瓦时。今年前5个月,大连地区共有泰星能源、锦祥照明等100家企业参与绿电交易,完成交易电量7.64亿千瓦时,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绿电交易规模连续三年高速增长。

黑启动!巨型“充电宝”点亮城市

你是否设想过这样的场景:假如因为灾难等原因造成发电厂停摆、电网设施损坏,整个城市陷入黑暗,我们将如何重新点亮城市?

6月17日至18日,国网辽宁电力组织大连恒流储能电站、华能大连电厂和大连供电公司成功开展了全国首次新型储能黑启动城市电网大容量火电机组试验,首次验证了新型储能经主网架启动大容量火电机组的可行性。

黑启动是指电力系统在全停的情况下,利用系统内具有自启动能力的机组或系统外电源,逐步恢复正常运行的过程。该试验的成功开展有助于提升极端情况下城市电网的安全韧性,完善电网的故障防御体系,探索新型储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安全性能,为未来新型储能大规模综合利用打造示范样本。

为什么选择在大连开展黑启动试验?这与大连的地形紧密相关。辽东半岛走到南头,像是有一根细筋连着大坨的大连,这就是大连的“蜂腰”,半岛最窄处。“蜂腰”最细处是4.5千米,如果这里被掐断,对大连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国网辽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系统运行处处长韩子娇介绍,受地理环境限制,大连主城区电网通过“蜂腰”狭长输电通道与辽宁主网相连,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存在供电安全风险。该地区于2007年曾遭受强暴风雪侵袭导致孤网运行,近年来大连依然是寒潮、山火、台风等灾害多发地区,风险不容忽视,且区域内没有作为常规黑启动电源的水电机组,开展新型储能黑启动试验迫在眉睫。

2022年10月,在国网辽宁电力和大连恒流储能电站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位于大连主城区的大连恒流储能电站一期全容量并网投运。该储能电站是国家能源局确定的首个大型化学储能国家示范项目,采用安全性相对较高的全钒液流储能技术,具备参与电力系统调峰、调频的功能。目前,大连恒流储能电站716个全钒液流储能罐的容量达到100兆瓦/400兆瓦时,预计每小时发电量10万千瓦时。

“储能电站就像一个大型‘充电宝’,建设期间,我们就在思考新型储能更多的应用场景。”韩子娇介绍,结合大连电网实际,国网辽宁电力决定推动储能电站成为大连南部地区重要负荷供电电源和黑启动电源,助力提高地区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辽宁电网储能装机228.25万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电站2座,新型储能电站14座。2023年,辽宁电网新型储能充放电电量1.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倍。

新型储能的发展可以实现能量的时移应用,平抑风、光的间歇性,促进新能源消纳。截至目前,大连有4个大型储能项目,已投运的储能装机容量为13万千瓦/52万千瓦时。大连清洁能源开发底蕴深厚,新型储能的快速发展为大连进一步积蓄了能量,助力城市打造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示范基地。

数字化!电网巡检更“聪明”

6月25日至6月27日,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五届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在辽宁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出席论坛的嘉宾们目睹了一幅青山萦翠、碧海流云的写意画卷。

2023年,大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52.9亿元,全社会用电量468.61亿千瓦时。东港商务区是大连经济繁荣发展的区域,引领着城市发展。

走红网络的大连港东五街位于东港商务区、毗邻大连湾,被称为“全国通向大海的最美公路”,游客络绎不绝。除了美景,在道路一侧,这里还坐落着一座重要的供电设施——大连港东220千伏变电站(以下简称“港东变电站”),主要为东港商务区内的办公、商务、旅游和国际会议中心区域供电。

港东变电站是国家电网首批智慧变电站试点之一,共有220千伏进线4回,66千伏出线10回,是达沃斯论坛举办期间重要的保电变电站。港东变电站作为达沃斯论坛主会场的上级电源,实现了全方位、高技术的数智化运行,保障了电力的可靠供应,圆满完成了保电任务。走进港东变电站高压室内,一架小型无人机缓缓升起,轻盈穿梭于电气设备之间,精准悬停在预设点位,用“火眼金睛”捕捉每一个细节。目前,港东变电站已建成“智能巡视机器人+高清视频+无人机+在线监测”的变电站立体巡视体系。“无人机能够实现自动起降收纳、数据回传及智能分析,与固定摄像头、轮式机器人共同构建了行业领先的室内‘空+地’立体化联合巡检体系。”大连供电公司运检部副主任关欣说。

智慧变电站建设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有力举措。在港东变电站,在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进行巡检工作的同时,大连供电公司自主研发了变电智能分析平台,整合各类变电信息,实现设备状态信息全景在线监视。

今年年初,大连供电公司启动达沃斯保电核心区域内12座变电站智能改造升级,建成了国内领先的集智能巡视、在线监测、数字化表计为一体的区域型远程智能巡视系统(以下简称“区域巡视系统”)。该系统采用了“高清视频+红外热成像+机器人”的联合巡检模式,涉及巡视点位共计20000余个,可同时对全部变电站下发“一键巡视”指令,实时查看全部变电站的当前巡视任务和巡视结果,实现运行设备的全方位“外部可观、内部可测”。

29岁的段宇航是大连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一工区主值班员,从6月23日开始,他与同事轮流驻守港东变电站,通过区域巡视系统实时监控区域内变电站运行信息。“达沃斯论坛举办期间,我们通过区域巡视系统实现保电区域变电站24小时不间断巡视,巡视效率提升6倍以上,减少了现场巡视带来的潜在人身风险,切实保障了现场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段宇航说。

大连供电公司将以港东变电站为样板,积极落实“双碳”目标,推进电网数字化转型,拓展区域巡视系统建设规模和应用范围,助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清洁能源快速并网、储能技术迭代升级、智慧电网加快布局……山海之间,动能澎湃,绘就出一幅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美丽画卷。

(王巨峰、张军、张雷、胡一鸣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