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又是一个火热的夏季,延绵不绝的高温,让不少新能源汽车车主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
这“焦虑”不是续航,不是节能,而是安全。直白点说,就是担心自己的爱车在夏季高温天气里,是否也会“火一把”……
为什么会这样?
今天,小e就顺着车主们的“焦虑”捋一捋,汽车着火这些事。
为什么总听说新能源汽车自燃了呢?
其实不论是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都有自燃起火的风险,但都是极小概率事件。
对于燃油汽车,如果车辆长期没有保养或检修不到位,车辆的油管线路老化甚至破损,容易出现渗油、漏油情况,渗漏出的燃油一旦碰到发动机舱内的高温部件,易产生明火引发车辆自燃。而且如果车子曾经改装过,比如加装一些电子元件等,导致汽车的电路、油路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改装过程中操作不当,就会留下引起自燃的安全隐患。
对于新能源汽车,一般都是电芯或者电池系统在外部因素或者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了自燃。目前市面上的汽车动力电池常见有两种,一种是磷酸铁锂电池,另一种是包含有钴、锰、镍三种元素的聚合物锂电池,也叫“三元锂电池”。两者相较,三元锂电池提供的续航能力更强,活性更高,在低温状态下电车充电和续航能力都表现更好,但成本相对较高,且安全性相对弱一点,在高温或撞击情况下更容易失控。
所以不论是什么车,都有自燃的风险。只不过新能源汽车起火,一方面燃烧的速度快、火势猛,容易给公众留下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又关乎民生的新兴产业,本身话题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又赶上了互联网时代,主流厂商几乎都被放在聚光灯下,一旦发生自燃事件,很有可能引发铺天盖地的报道,更加深了人们“新能源汽车容易自燃”的印象。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一着火就这么凶猛?
锂的化学性质活泼,当锂电池因为自身缺陷、事故碰撞、外力破坏等因素,造成散热和保护装置失效,或者结构损伤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又会发热让热量继续堆积。这种“反应→发热→再反应→再发热”的连锁反应,最终引发“热失控”。
从结构来讲,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是由一个个小电芯组成的。如果个别电芯发生故障,就可能让局部温度快速上升,然后把热量传递给在同一封装空间内的其他电芯,引发“连锁反应”,就像打翻的多米诺骨牌一样,越烧越猛,越烧越快。
而且锂电池起火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会产生大量含有氢气、甲烷、乙烷等可燃混合气体,配上三元锂电池中的化合物含氧物质,可谓是“可燃物”“助燃物”“高温”,要素齐全。再加上电池位于狭小且密闭的空间,单纯从外部降温无法奏效,短时间又无法有效将电池组断电隔离,于是,火势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磷酸铁锂电池的自燃概率相对较小,但它们并非100%安全,同样存在不规范充放电、电池元件老化、短路等因素,需要引起警惕。
到了夏天,新能源汽车是不是更容易起火?
其实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燃油车,尽管造车原理和车辆特点各有不同,但在高温炎热的夏天,自燃的风险都会增加。
对于燃油车,高温可能加速燃油车油路和电路的老化,增加燃油泄漏和电路短路的风险。
对于新能源汽车,夏季的高温环境,会影响电池和充电设施的正常散热,在太阳暴晒或者高功率放电后,立即对车进行充电,更会加剧电池的热积累。
而且高温下,锂电池的电解质锂盐会发生热分解,锂离子迁移速率降低,导致电池内部界面阻抗增加,电解液的电导率下降,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电池容量和电池的充放电能力。同时,夏季车载空调等电气设备往往会满负荷运转,进一步提升电量的消耗,让新能源汽车充电更加频繁,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电池更加不稳定,引发起火。
高温还会对车载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造成一定影响,增加火灾风险。此外,在夏季阳光的暴晒下,车内的气温可能达到六七十摄氏度,车内放置的如打火机、香水、酒精、充电宝、老花镜等等易燃易爆物品或聚光镜面,也会成为一个隐藏的“导火索”,从而引发车辆自燃。
所以,回到“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自燃率谁更高”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因为这涉及到不同车型、不同制造商、不同使用条件等多种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两种车型都有可能发生自燃,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规范的使用和维保,来降低风险。
面对“自燃”,有何破解之法?
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其实各方都在努力。
首先,在国家层面,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先后出台多种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
例如,在今年5月27日,国家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动力电池安全要求较此前将进一步提高,其中最受业界关注的是:当动力电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热扩散后不起火、不爆炸,将成为动力电池新的强制标准,此次新国标的出台,无疑进一步提高了电池厂家的入局门槛。
其次,相关科研机构、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也通过科技创新,研发耐高温、耐外力破坏、防火能力更强的新型电池,还通过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冷却系统或散热系统,电池全寿命云监测、实时预警等前沿技术手段技术,提升动力电池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水平。
当然,国家电网也在努力。一方面,国家电网不断推进各种功率、各种型号充电设施相关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投运大量高安全性的智能化充电设施,与此同时持续完善充电设备运维体系,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安全知识的科普,指导大家科学用车。
那作为新能源汽车车主,该怎么做?
首先,就是关注爱车电池的散热。比如,夏季在用完车,等电池稍微冷却后再进行充电,尽量避开午后高温时段充电,或者尽量避免阳光暴晒,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进行充电。
其次,是养成合理的充电习惯。避免频繁充电和长期不充电,控制充电时间,不超充、过充。直流充电桩一般功率大充电速度快,但对车辆和电池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交流充电桩一般功率虽小,但平稳可靠,还可以帮助电池校准,能避免快充时过高的电流电压导致的电池温度攀升。
与此同时,充电时做好车桩检查。一定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充电桩,并确保车桩匹配。充电前检查充电桩附近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物质,充电线是否有破损、外露,充电枪上是否有积水和杂物,紧急停止按钮是否完好。开始充电后,要确认电压和电流都是在正常范围内才能离开现场,若是在国家电网充电设施上充电,可通过“e充电”等APP,实时查看各类充电参数。
最后,还有一些用车细节不容忽视。例如,充电过程中不建议在车内开空调,充电时开空调不仅会加大电池负载,加速电池升温,还会加快电池组的衰减,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还有,车内不要放置易燃物,养成定期对车辆进行检查保养的习惯,电池安全状态评估,最大限度降低不安全事件的概率。
最后的最后,万一真的遇到车辆着火怎么办?
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迅速撤离,切勿自行灭火。
新能源汽车一旦发生自燃,火势十分凶猛,且扑救专业性过高,不主张司乘人员自行灭火,也不主张按照燃油车的传统灭火方式去控制车辆,一定要第一时间远离车辆,到达安全区域后拨打火警电话求助。
要当心在扑救中电池燃烧产生的毒烟,切记不要随意折返,因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易发生复燃现象,即便火势扑灭以后,依然建议不要返回车内,以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