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全覆盖缺口不是解决“电荒”唯一途径

作者:管永生 来源:电联新媒 发布时间:2024-07-1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据媒体报道,路透社5月21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为避免夏季用电高峰导致大规模停电,越南官员已呼吁多家制造企业节约用电,包括“鼓励”富士康自愿将位于越南北部装配厂的用电量减少30%,该工厂去年夏天曾因停电被迫停产。

  一条并不起眼的消息,仿佛一串打开时空隧道的“密钥”,让熟悉电力的人士瞬间置身于20年前的情境之中,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只不过已经移步换景。

  自2002年始,我国持续三年的大规模“电荒”让工商业用户叫苦不迭,限电的刀闸被拉得“热辣滚烫”,经济发展一度供血不足,虚汗淋漓的躯体已拖不动飞奔的脚步,只能踉跄迈步,蹒跚前行。

  于是,基于“有序用电”的需求侧管理高调地闯入人们视野,第一次被更多人了解、理解。需求侧管理也由圈内的小众话题,跃升为街谈巷议的公众舆论。由此来看,越南应对缺电窘境之举措,颇有我们20年前需求侧管理之“神韵”。

  好在彼时我们及时加大了供给侧供给的力度,迅速核准了一批“短平快”的煤电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就填平了“缺电”的洼地,让经济的战车平滑驰过,动力十足。

  然而,近两年“电荒”又像不速之客不期而至。当然,本轮“电荒”的原因并不是由此及彼的简单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产生的结果。

  从宏观层面观察,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灰犀牛”遍地跑,“黑天鹅”满天飞,不确定因素陡然增加。就像那只薛定谔的猫,没有人知道它是死是活。

  从行业层面观察,经济发展的诸多“意料之外”,让电力发展举棋不定,难以无缝对接:由于能耗“双控”、“运动式减碳”等原因,造成新增煤电项目未能及时顶上;由于煤价高企,存量煤电难以承受成本之重,发电意愿低迷;极端天气频发,水电大省缺水,空调电量成倍增加,供需落差进一步加大等。

  太多的“不确定”造成对电力预测就像掷骰子,在落定之前很难料到几点朝上。今夏会不会缺电?依然悬而未决。

  应对“电荒”,最为保险的做法是打出足够的裕度,增加稳定的供给,实现缺口全覆盖。然而,如此一来,稳则稳矣,就是太费发电机组,从而造成能源电力的极大浪费。

  这两年,我们确实紧锣密鼓地核准了一批煤电项目,一方面是为了发挥煤电的兜底保障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一刀切”去煤化的纠偏。不过,煤电救急只能适可而止,不可形成依赖,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道而驰。

  提高整个电力系统效率,推动能源消费革命,需求侧管理大有可为。所以,遇到“电荒”,不要太慌。一手抓“开源”,一手抓“节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方为良方。不可否认,这些年,面对“电荒”,“开源”之手足够硬,“节流”之手略显“疲软”。

  尽管今天的需求侧管理与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响应上,都形成了一套日趋完整的体系,但是在电力发展实践中,仍然不尽如人意。

  从管理的角度看,思维模式重管理,轻响应,重缺电时有序用电,轻平时需求侧响应。另外,配套政策还欠完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从响应的角度看,电价结构不尽合理,品种单一,峰谷电价落差小,不足以充分调动用户削峰填谷、移峰填谷的积极性。

  因而,进一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让电价来反映资源稀缺,使需求侧响应有利可图,提升系统效率。同时,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让全社会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方能让“电荒”由“硬缺电”转向“软着陆”。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