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为展现各地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凝聚力量、狠抓落实,不断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的生动实践,本报今起推出“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专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在北京市昌平区,随着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科创金融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2年以来,昌平区在全市率先提出“科创金融”发展定位,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发展,不断壮大耐心资本,做优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助力地区高质量发展。
来到位于昌平未来科学城的北交所昌平服务基地一层大厅,记者看到,智能机器人正在为来访企业介绍北交所上市政策、新三板挂牌政策以及昌平区的产业政策。大厅一隅,一块“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标语,点出了服务基地设立的初衷。
“基地坚持做耐心资本,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设未来产业提供了金融活水,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助推器。”北交所昌平服务基地负责人徐涛表示,基地开通一条龙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窗口,通过线上路演平台和线下投融资对接会结合的形式,帮助企业深度对接政府引导基金、知名投资机构等,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
基地投融资服务窗口积极探索“股贷债保”联动机制,通过整合股权、贷款、债券和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企业可选择最适合自身的融资方式和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目前,昌平区拥有专精特新企业604家,是当地实体经济名副其实的“毛细血管”和支柱力量。但这些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往往缺乏有效抵押物。为此,昌平区创新金融产品、畅通融资机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样、更便利的融资服务。
阳光诺和是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随着业务发展在并购方面存在资金需求,但传统并购贷款业务自有资金支付比例较高,导致合作阻力较大。为此,北京银行昌平支行通过总支行联动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阳光诺和发放并购贷9600万元。
“我们用全新的贷款产品,专门服务地区内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企业,为昌平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北京银行昌平管辖行行长张春燕介绍。
在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条条铁铬液流电池流水线高速运转。该公司目前已完成技术验证、产品中试和工程验证,当下正是市场化项目交付的高峰期,急需资金支持和金融方案。
“昌平区政府专门出台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靶向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机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屾说,昌平区通过政策对接会等方式,帮助企业对接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投资机构等,主动带着政策找企业,从金融融资、示范项目、荣誉资质申报等多领域牵线搭桥,让企业进一步坚定了决心。
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临床走向产品,中间存在一道道鸿沟。靠单一资本支持成果转化远远不够,需整合更多要素。作为昌平区政府全资设立的产业生态投资运营平台,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基金+基地+平台+服务”的多维联动,创新搭建综合服务的新模式,促进投资生态良性循环。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需要的三大要素,是空间、资本、服务。我们的愿景是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产业生态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全周期成长。”北京昌发展产业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北京昌科金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谢思瑾表示,在昌平,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立9年来,公司从孵化小微初创企业的1.0版本,升级到如今构建多层次科技产业母基金群的2.0版本,通过政府引导母基金积极推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开放性、国际化、具有市场活力的高端创新生态,助力昌平做强做优主导产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北京市昌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谷立新表示,下一步,昌平区将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坚持与北京市争创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支撑体系,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等产业的融资需求,助力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韩秉志)
中石大5位教师获聘昌平区第二批“科技副总”
6月29日,北京市昌平区举行聘任大会,39位科学家、高级科研人员受聘担任第二批“科技副总”。中石大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教授刘书海,地球物理学院教授吴文圣,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教授徐泉、郝世杰,特任岗位副教授吴天宇等5位教师受聘。
受聘“科技副总”后,刘书海将与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万米钻机顶驱长寿命冲管总成研究”项目,吴文圣将与北京中石曙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可控源中子孔隙度测井研究”项目,徐泉将与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铁铬液流电池电解液关键材料研发”项目,郝世杰将与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医用增材制造高性能钛合金材料开发及工艺技术研究”项目,吴天宇将与有研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正畸高分子热压膜片应力松弛行为研究”项目。
聘任“科技副总”是昌平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深化校城融合的重要举措,连接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实路径。2023年,中石大4位教师获聘昌平区首批“科技副总”。此次“科技副总”聘任聚焦于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八大领域,从高校和科研机构选聘“科技副总”到企业工作,让更多人才走入企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学校与昌平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入推进校城融合,助力昌平“四区”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再结硕果!39位“科技副总”赴任昌平
日前,“建立转化新机制 培育新质生产力”——昌平区第二批“科技副总”聘任大会在沙河唯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行。昌平向39位科学家、高级科研人员颁发了“科技副总”聘书,向39家“科技副总”接收企业发放了政策支持资金凭证。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昌平区科教资源丰富、创新要素齐全,拥有41所高校及其分校区,其中双一流大学14所,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科技副总”作为深化校城融合的重要内容,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发展,是昌平区链接科技、金融、高校、企业资源的有益探索,也是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现实路径。
在高校、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首批32名“科技副总”与昌平区29家科技企业深度合作,推动生物医药、先进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课题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其中,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关节外科数字化技术临床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北京吉因加科技有限公司原有基础科研加速进入临床转化新阶段,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空白。
2024年,昌平区遴选39位“科技副总”,让更多的人才从象牙塔走入企业,让更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台走进车间,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同时,殷切期待各位“科技副总”充分发挥个人和所在高校院所的综合优势,依靠观念更新、技术引领、创新带动,积极为企业发展“把脉开方”、献计献策,破解企业技术难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据了解,“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工作能精准解决企业技术需求,同时能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供方和需方的信任问题。在调动“高校、企业两个积极性”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价值,得到了企业和高校的大力支持。
第二批“科技副总”从申报到评审,历经4个月征集和筹备,各驻昌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企业积极参与,共申报课题87项,经过专家评审,生物医药、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信息技术、农业、新材料、资源环境、前沿交叉八个领域的39个优秀课题脱颖而出,获得立项支持。
此外,为了加快提升昌平区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能力,强化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精准解决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堵点、难点问题,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大会同期还发布了《昌平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办法》(试行),该政策是北京市首个区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主要包括5大方面、14条举措,从项目落地产业化、产学研联合创新、成果转化专业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
本次大会在昌平区政府的指导下,由区委组织部、区科委、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校城融合处主办,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区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承办。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刘晖,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昌平区副区长柳强,昌平区副区长吴爱华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