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氢储能>制氢 返回

政策持续发力 绿氢产业蓄势待发

作者:郭冀川 来源:证券日报 发布时间:2024-08-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日前,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培育新支柱新赛道,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生物制造、氢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领域精准发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各地积极出台氢能相关支持政策,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7月份就有上海、西安、信阳等地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扶持政策频出

随着我国提出“双碳”目标,氢能产业的发展开始进入加速期,2022年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定位。绿氢制取、氢燃料电池、大流量加氢站控制系统等技术取得突破,推动了氢能产业的商业化应用。

7月25日,在中国氢能联盟2024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决赛暨氢能专精特新产业大会上,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发布了《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3)》。报告显示,我国氢能整体规模保持平稳,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截至2023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4900万吨/年,产量超3500万吨,同比均增长约2.3%,主要作为合成氨、甲醇,以及炼化等工业过程中的中间原料。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仍是我国氢气供应的主要来源,电解水制氢稳定发展,产能达到45万吨/年,产量约30万吨。

隆众资讯氢能分析师高琳对记者分析称,与光伏、风能等能源相比,氢能优势较为突出,如氢可以直接燃烧使用,且发热值较高,储存也方便。未来储氢环节发展成熟后,氢气能够以气态、液态甚至固态氢化物的形式存储。

近年来,政府部门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出台,到地方政府纷纷发布氢能规划和指导意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支持氢能产业落地,各地方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推动氢能项目落实。例如,7月25日,《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发布,基于上海市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文件提出“加大新能源供应链建设,推广充换电站、加氢站等新能源基础设施”。

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河南省信阳市在7月24日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信阳)实施方案》,提出“探索清洁低碳氢能在装备制造业、钢铁等工业生产中作为高品质热源的应用,支持明阳集团布局‘风光储氢’全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开展绿氢示范应用,推动固始县电氢醇示范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对记者表示,氢能产业正在进入规模化导入期,产量稳步增长,为推动其产业化,各地明确氢能产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为产业发展提供清晰的路径指引,加大对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等方面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本地区氢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链集群效应。同时,一线城市积极布局加氢站网络、氢气储运设施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氢能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绿氢成本下降

一系列支持举措的出台,不仅有助于推动氢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也为“氢经济”的培育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月19日,新研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研氢能”)研发的氢能卡车完成大连金普新区—沈阳大东区全程402公里高速直达运行,贯通了沈大高速氢走廊,是大连金普新区与沈阳大东区区域协同发展氢能示范的具体实践。

新研氢能创始人洪鑫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此次贯通沈大氢能高速,新研氢能49吨重卡将氢能车辆工作特点和沈大高速特殊路况相结合,充分发挥出氢能车辆‌长续航里程、‌高载重能力的特点,圆满完成运输任务。此次采集到的车辆行驶数据、氢耗数据和能量管理动态平衡数据等,可为全国范围内构建氢能高速公路网提供依据,有力推动氢能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

安永大中华区能源资源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钟丽对记者表示,氢能可以在许多方面发挥作用,在政策支持下,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发展时积极与现有产业优势相结合,使得氢能产业与企业现有业务的协同效应最大化。例如,大型油气公司在处理和运输气态和液态产品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拥有完备的管道运输和广泛分布的销售终端,发展氢能业务具有巨大的先发优势。

氢能产业的下游应用与上游原材料端的成本下降有直接关系。根据多个研究机构的预测,绿氢成本在未来几十年内将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快速下降以及电解水制氢技术的不断进步。据索比氢能和香橙会氢能研究院统计,2023年是中国绿氢产业爆发之年,也是中国电解槽需求新高之年,2023年中国电解水制氢设备公开招标需求规模已达到2022年全年出货量的2倍有余。

袁帅认为,绿氢成本价格走势呈现出长期下降趋势。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绿氢有望成为未来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到:

关键字:氢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