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23年,新能源新增装机成为电力投资与建设的绝对主体。自中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以来,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的关键领域,全面加速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与布局,推动向绿色低碳经济的转型。去年,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领域的投资占比达到了45.6%,总投资额高达7069亿元,与浙江省嘉兴市全年的GDP相当,是五年前的5倍,充分显示了新能源在电力投资中的主导地位。
图:2019年和2023年全国主要电力企业投资数据
(数据来源:中电联)
新能源建设在电力投资中占据核心地位,这主要得益于市场需求的显著增长、政策推动下的绿色转型加速,以及新能源技术的持续创新和突破。面对2030年碳达峰的紧迫任务,新能源电力投资步伐显著加快,并逐渐减少对政策扶持的依赖,转而依靠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同时,新能源技术的持续创新,使得发电成本大幅降低。以光伏产业为例,2023年地面光伏系统的初始全投资成本约为3.4元/W,预计在2024年将进一步降至3.16元/W,为电力企业拓宽了利润空间。
2023年,全国发电量达到了94564亿千瓦时,创下新高。其中新能源发电,特别是风电和太阳能的快速增长,为总发电量贡献了2801亿千瓦时的增量,占年度增长的46.1%。新能源利用率的提升和储能技术的成熟,有效解决了发电间歇性问题,增强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构建了更灵活、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
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使新能源装机成为中国电力行业投资建设的新动力。据《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预测,到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超过13万亿千瓦时,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接近70%,为新能源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利的环境。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进一步释放,"新能源+储能"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