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铅蓄电池行业17家企业上榜淘汰落后产能名单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4-08-2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工信部日前发布第二批2014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共涉及10个产业的132家企业。除稀土产业外,第二批名单还涉及炼钢、铁合金、铜冶炼、水泥、平板玻璃、造纸、制革、印染、铅蓄电池等其他9个产业。

对于列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的企业,工信部要求有关省(区、市)要采取有效措施,在2014年年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生产线,拆除相关主体设备,确保不得恢复生产和向其他地区转移。不过,根据以往产能淘汰实际执行看,效果未必明显。这种淘汰难度,从稀土、水泥和铅蓄电池等行业可见一斑。

工信部已数次公布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的名单。在7月18日公布的首批2014年工业行业首批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中,包括炼铁、炼钢等15大工业行业。

稀土:28家企业淘汰10万吨

8月19日上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名单中,28家上榜稀土(氧化物)企业需要淘汰稀土产能10.371万吨。其中,来自内蒙古的企业最多,为15家,涉及产能6.221万吨,占第二批所淘稀土产能的六成。

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公布稀土淘汰的具体企业名单和产能。此前,在各地方公布的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名单中,曾列出过稀土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包钢稀土(600111,股吧)冶炼厂、包头华美稀土高科有限公司和包钢和发稀土公司同时出现在上述名单里,三家公司合计淘汰产能1.02万吨。而这三家企业均为稀土行业的龙头企业包钢稀土(600111.SH)的旗下公司,该公司通过全国布局,现有29家分子公司(含控股、参股企业)。

对于列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的企业,工信部再次要求有关省(区、市)要采取有效措施,在2014年年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生产线,拆除相关主体设备,确保不得恢复生产和向其他地区转移。

实际上,为顺利完成淘汰任务,各省也都明确了工作进度表。以湖南省为例,相关企业在今年10月底前必须全部拆除公告的落后产能主体设备、生产线,严禁淘汰的落后产能设备转移;各级政府11月底前必须完成对所有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的现场检查和验收,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将于12月对各地2014年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工信部曾在去年整顿稀土产业时查处未达到稀土行业准入条件的不合格企业,这些企业基本已在关停之列。“稀土行业,下一步工作是如何促使行业兼并重组,如果再发现不合格企业,仍会要求淘汰。”稀土专家徐广尧说。

不过,看似严厉的稀土产能淘汰,实际也跟治理钢铁产能类似,不排除“僵死产能”充数的情况。

同日,一位内蒙古稀土企业高层就向本报记者表示,尽管很多地方政府列出了淘汰产能企业名单,但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转型或者已关停的企业,让稀土行业的淘汰工作大打折扣。他说,名单中列出的很多生产线设备,很多企业早已变卖掉或者弃用了,“既然是落后产能的企业,势必缺乏竞争力,你不淘汰它,市场就把它淘汰了。”他说。

铅蓄电池:17家企业上榜

上述名单同时显示,安徽、江苏等7省的17家铅蓄电池企业合计1536.7万千伏安时产能也将遭到淘汰,其中极板产能970万千伏安时,组装产能566.7万千伏安时。

实际上,2012年,在工信部当时公布的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中,铅蓄电池就位列其中。从2012年的淘汰名单看,铅蓄电池行业虽然首次被列入名单,但整顿幅度较大,当时共有92家企业被列入整顿范围。彼时,铅蓄电池行业整顿风暴已持续一年之久:2011年5月,国家环保部关闭取缔了铅蓄电池生产企业348家,停产140家,停产整治160家,3个月后,国家环保部又公布了全国铅蓄电池企业名单和整治结果。全国共1930家铅蓄电池企业中,被关停的占82%。

但强力整顿下的铅蓄电池行业,一些落后产能依然能找到生存空间。

有行业人士表示,这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发布很多铅蓄电池行业整顿通知文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效果低于预期,出现被关闭的产能向外地转移,白天整顿、晚上生产等现象”。

为杜绝这些问题,国家环保部加强了对铅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环保核查工作。截至目前,国家环保部于2013年4月公布首批合规名单,历时近一年半共确定三批名单,入围企业共有50家,其中第一批10家,第二批14家,第三批26家。

根据此前公布的《关于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已经作为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行业,2015年底前淘汰未通过环境保护核查、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

附件:工信部淘汰落后产能名单(铅蓄电池和稀土)

分享到:

关键字: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