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新型电力系统环境下煤电与新能源等多元资源协调优化运行及其挑战

作者:孙大雁 来源:电网技 发布时间:2024-08-1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

01 主要内容

  习总书记指出,推动能源革命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为此需要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背景下平衡支撑能力不足、调节灵活性欠缺、极端情况下电力供应保障难度大等问题开展研究,实现煤电与新能源综合调节效能最大化,从以下五大关键技术进行提升:

  1)煤电与新能源灵活性运行能力提升技术。

  从电力系统“电源侧”(煤电、风/光新能源场站)自身灵活运行能力提升角度出发,重点考虑煤电机组宽负荷深度快速灵活调峰性能提升、风/光新能源场站调峰/调频/虚拟惯量主动支撑能力提升以及考虑煤电与新能源发电互补的发电侧整体灵活性提升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现有发电侧各类电源的灵活调峰性能,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提供调节电源资源。

 2)负荷侧可调节资源柔性调峰及运行控制技术。

  从电力系统“负荷侧”(制氢机组)柔性调峰能力提升角度出发,重点考虑适应柔性生产的电-氢-化耦合系统集成设计与优化配置、大规模电解系统宽功率快速调节能力提升以及大规模电-氢-化系统参与电力系统调峰过程中存在的动态运行稳定性和安全稳定性问题,进一步提升负荷侧的灵活调峰性能,实现电-氢-化耦合柔性调峰系统的宽功率范围快速调节,并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3)多资源跨时空多周期互补优化运行技术。

  围绕计及新型煤电、新能源、储能、电-氢-化柔性负荷及特高压直流等多灵活资源协同的大范围滚动优化调度和控制技术这一关键问题,从新型电力系统下煤电、新能源等发电与调节资源协同优化运行机理;以特高压线路为载体的源网荷储多周期滚动协调优化运行技术;应对高比例新能源功率急剧变化的多资源实时控制技术角度出发,克服调节资源增多、差异化调节特性耦合,以及系统安全约束复杂等困难,实现电力供应保障与新能源最大化消纳。

  4)容量和新型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及出清技术。

  从市场保障能力提升角度出发,研究各类源荷储资源保障性价值和调节性价值的实现机理,提出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进程相匹配的新型辅助服务与容量市场运营机制和交易技术,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和电力市场化环境下煤电成本的合理回收、保障系统长期可靠容量和灵活性资源充足。

  5)煤电与新能源综合调节和优化运行系统应用。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发电不确定性和煤电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研发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煤电与新能源综合调节和优化运行系统,研究电氢化、储能等新型资源参与电网运行控制全过程一体化建模及数据融合技术,在电网调度侧建立煤电、新能源、电-氢-化柔性负荷、特高压直流等多资源协调优化调度与市场出清协同运行技术支撑手段,有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电力保供、新能源消纳水平。

02 后续研究方向或讨论话题

  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2024年已有部分省份的新能源占比达到了60%, 甚至未来若干省将会达到70%~80%;在这样一个系统运行中,实时平衡是相当困难的,不得不调用所有调节能力,发掘源网荷储输等多元灵活资源,提高系统灵活性,建立煤电与新能源等多元灵活资源协调优化调度技术以及相应的市场机制。我们将加快技术攻关,从五大关键技术出发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期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推动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适应发展的需要。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