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8月9日,“兴隆湖能源电力高峰对话——四川新型能源体系规划与高质量发展”专题活动在成都举行。
活动中,四川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省能源局局长邓超表示,随着四川水电开发进入尾声,四川也迎来了风光氢能源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邓超称,四川将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将电力供给结构由水电单一主体转变为水电和新能源为双主体,其他电源做补充的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加快建设跨省跨区的直流输电工程,由单一的水电外送大基地转变为中国西部水风光“多送多受”的清洁能源立体主枢纽;聚焦特高压、虚拟电厂、氢能储能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样板区”。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徐嘉龙表示,预计2025年和2030年(四川)新能源装机将分别达到3200万千瓦和8200万千瓦。四川省已进入风光并网投运年新增约1000万千瓦的高速发展阶段。
同时,徐嘉龙也强调,新能源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特点突出,将进一步增大电源“靠天吃饭”特性,大规模开发新能源将快速消耗系统调节资源,增加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以调节性电源为支撑,增强系统调节能力和安全稳定支撑能力,更好地服务能源电力保供和转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科院名誉院长周孝信建议,发展储能技术,深度挖掘各类储能资源;挖掘存量煤电资产价值,加快推进煤电转型;实现源端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电力系统,建设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基地及源端电力网络;建设大规模能源电力传输系统,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加大数字化智能及相关技术的创新力度。
四川省电力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陈云辉表示,高质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四川势在必行。他称,根据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将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强各地电网协调,推进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电网调节能力,加强新型电力调控体系和负荷管理系统建设,促进全社会节能提效。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彦锋表示,要在结构上统筹电力和电量,加强多元化电力保供能力建设,推动新能源成为电量供应的主体,加快开发建设龙头水库和大型水电,科学合理布局火电等兜底保障电源,依托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促进新能源开发应用因地制宜布局新型储能。
新型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对四川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目前,四川在新型储能发展上可谓不遗余力。四川不仅早在2022年便发布了《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 (2022-2025年)》,更成为全国首个推出钒电池产业专项政策的省份。可以预见,随着省内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四川也有望成为新型储能发展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