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国网陕西电力推进电网建设,助力能源绿色转型

作者:杨钦伊 来源:亮报 发布时间:2024-08-1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今年是陕西电网建设攻坚之年。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深化“政府挂帅、企业实施”电网建设模式,全力推进各级电网建设。从陕北能源基地的清洁能源外送通道,到关中平原的智能化配电网升级,再到陕南地区的电网现代化建设,该公司不断优化省内电网结构,提升供电可靠性,助推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扛牢能源保供首要责任

宁让电等发展,不让发展等电。国网陕西电力紧抓各项工程建设,电网建设持续提速。

5月1日,在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陕西段甘泉县施工现场,一系列高效机械化装备成为施工主力军,双摇臂抱杆、绞磨尾绳自动收放机等装备齐上阵。该工程施工机械化率达到77%,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大幅提升。

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的重点项目,也是全国首条“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该工程预计2024年年底投运,届时每年可向山东输送电量超过360亿千瓦时。

作为区域能源流通的重要枢纽,陕西电网连接着西部能源基地与中、东部负荷中心。国网陕西电力采取以点对网方式加速推进陕皖、陕豫等“2站6线”特高压工程建设,已取得陇东至山东、宁夏至湖南、哈密至重庆、陕北至安徽4项特高压工程核准批复,与甘肃电网、西南电网、华中电网互联互通。

同时,国网陕西电力利用陕北能源与地理优势,加快推进陕北至关中第三通道、西安西、汉中等750千伏骨干网架电网工程建设进程。该公司优化陕西省内电网结构,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助推陕西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我们超前实施、密集投产75项迎峰度夏重点工程,新增供电能力达到716万千伏安,确保了迎峰度夏期间电力可靠供应。”国网陕西电力电控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褚磊表示。

今年上半年,国网陕西电力开工建设输变电工程64项,投运输变电工程36项,开工、投产均较计划超额完成。

打造“电网一张图”

7月4日,榆林市榆阳区供电公司城关中心供电所员工马思涵通过“电网一张图”的融合终端数据治理模块发现:地建司家属院台区电量数据正常,但电流电压为0。马思涵马上派发工单至台区经理。接到工单后,台区经理立即前往现场查看,发现是智能融合终端接口处松动导致了这一现象。

“电网一张图”将分散在各个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整合,集中展现在数字化工作台,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配电、营销、计量采集“数据一个源”。同时,数字化工作台与各专业系统数据双向精准补充,“电网一张图”数据精准度大大提升。

“目前,国网陕西电力已安装、调试投运台区智能融合终端140054台,安装覆盖率100%,一台区一终端应用推广率100%。”国网陕西电力建设管理处处长马霁讴介绍道。

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国网陕西电力紧跟产业布局进行电网建设,因地制宜推动新能源更好发展,支撑“沙戈荒”大基地建设和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助力绿电照亮千家万户。

5月7日,陕西省光伏发电量迎来高峰,当日输送电力达到1375.26万千瓦,占当时电网用电负荷的53.3%,光伏日发电量1.13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据统计,陕西上半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205.39万千瓦,同比增长2.56倍。

5月11日,陕西新能源发电再传捷报,发电功率攀升至历史峰值1584.86万千瓦,占当时电网用电负荷的61.5%;新能源发电量超过207.6亿千瓦时,利用率超过95.85%。

能源绿色转型背后,是陕西新能源产业体系的日益完善。在西咸新区、榆林等地,由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技术等企业组成的完整新能源产业链,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陕西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5月29日,随着陕西330千伏安王Ⅰ、Ⅱ线带电投产,彬长循环流化床(CFB)电厂330千伏线路送出工程按期投运。该工程于今年2月开工,5月完成验收投运,历时89天。位于咸阳的彬长CFB电厂并网可极大缓解陕西关中供电压力。

彬长CFB电厂依托咸阳彬长矿区丰富的低热值煤资源,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装机容量为2台66万千瓦机组(本期1台),属国家首套重大技术装备,同类型参数和容量居世界第一。该电厂每年可消纳煤泥、煤矸石241万吨,疏干水200万吨,相较传统发电模式,每年节约标准煤约16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23万吨。

能源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国网陕西电力已累计组织省间电力现货交易529笔,增发新能源2.14亿千瓦时。该公司全力保障新能源应发尽发,实现新能源高效利用和火电健康持续发展“双赢”。

分享到:

关键字:陕西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