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应借鉴 CRC 机制推动非高耗能企业碳减排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4-08-2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几年开展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主要针对高耗能企业,非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碳一直是政府管理短板。非高耗能企业主要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目前我国非高耗能企业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态势,非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碳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研究英国碳减量承诺能效机制(CRC)对推动此类企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 CRC 是成熟的针对非高耗能企业的碳管理机制。目前,在英国,主要有三个减碳机制,即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碳减量承诺能效机制(CRC)和气候变化协议(CCAs)。其中,EU-ETS和 CRC 是强制实施的。EU-ETS 主要针对能源消耗大户,即钢铁、化工、有色、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大型企业。CRC 主要针对非能源密集型企业和公共部门组织,CRC 的管理重点是未被EU-ETS 涵盖的非高耗能企业。而CCAs 不仅关注企业的直接排放,也关注用电、用气等产生的间接排放。CRC 和 EU-ETS、CCAs互补,三种机制几乎覆盖了英国全部碳排放企业。

CRC 机制主要有确定参与资格、提交报告、配额管理、审计审查、对外公布五个关键环节,有效保障了其在非高耗能企业碳减排方面作用的发挥。在行动上,通过强制要求参与方提交报告;在经济上,通过碳配额分配和碳交易机制产生经济成本和收益;在声誉上,通过公开曝光企业和机构的碳排放量,推动企业主动参与碳减排。

强制实施的 EU-ETS 和 CRC制度都要求对企业排放量进行核查,但核查要求不同,EU-ETS由经认可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而 CRC 是由环境局每年以20%比例进行抽查审核。参与 CRC 的企业或组织也可以提前向通过政府批准的第三方机构申请进行核查,环境局在抽查时会对第三方机构核查结果予以考虑。CRC 体系承认的第三方核查标准有三个:碳信托标准、排放测量及减排认证方案(CEMARS)和英国标准学会(BSI)推出的风筝标志。其核查结果体现为“核查报告+证书”形式,经过审计核查和配额结算后,相关机构对参与企业或组织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公布。

目前,我国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碳已取得较好效果,可挖掘潜力在逐步降低。与高耗能企业相比,政府对非高耗能企业节能减碳机制设计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非高耗能企业的碳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节能减碳成本的内部化与效益的外部化,造成非高耗能企业普遍存在“搭便车”的思想,节能减碳缺乏主动性。客观上看,工艺落后、技术陈旧是中小企业等非高耗能企业的普遍现象,实行节能减碳,就需要更新设备、淘汰落后工艺、引进新的节能技术,这会耗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而这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非常困难。虽然商业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但能获得贷款的企业仍是凤毛麟角。

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减少碳排放的各种制度和机制看,最终都落实到碳排放量的测量和评价上,但我国目前缺乏碳排放相关的基础数据,制约了非高耗能企业能效和碳管理工作的开展。

采用行政强制措施对节能和碳减排进行管理是各国采用的措施之一。虽然在宏观调控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行政命令缺乏灵活性,又受制于财政资金的余缺程度,在引导中小企业等非高耗能企业碳减排问题上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国亟需建立有效市场机制,在碳减排问题上让市场唱主角,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中小企业自觉自愿进行碳减排。

英国 CRC 机制已经在非高能耗企业能效和低碳管理方面提供了重要实践,我们应该借鉴英国 CRC 机制经验,充分调动非高耗能企业参与碳减排的积极性,完善碳减排市场机制,促进我国非高耗能企业碳减排。

加快打造中国版 CRC。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碳排放报告制度、碳排放配额制度、碳排放奖惩制度、审计制度等;其次,结合我国行业发展和企业实际,形成中国版 CRC 机制的配套政策体系;再次,选择典型地区试点实施中国版 CRC,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分阶段、分地区、分行业、分排放源全面推进中国版 CRC。

构建非高耗能企业低碳管理平台。实现非高耗能企业能效比分析和能效管理考核,加快中国节能服务市场的发展。低碳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以下系统:一是注册登记和报告系统,主要负责碳排放配额的生成、存放和对配额账户进行管理;二是碳排放交易系统,主要完成碳排放配额的交易过程;三是企业碳排放管理系统,主要完成企业碳排放计算以及第三方核算过程。

研究建立我国碳排放核查和认证评价制度。包括 CRC 在内的各种碳排放制度和机制最终都落实到碳排放量的测量和评价上,促进我国非高耗能企业的碳减排,也要尽快建立碳排放核查和认证评价制度。一是要充分利用我国已经建立的认证认可体系,联合多部门建立国家的碳排放评价制度;二是在我国现有与碳减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划基础上,推出具体行业或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测量和评价政策,加强碳排放的政策推动力和法律约束力;三是在技术层面上,尽快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和行业发展水平的统一的碳排放测量和计算方法学体系,尽快形成统一、完整、综合、准确的碳排放评价数据库。

(作者单位:工信部赛迪研究院)

分享到:

关键字:碳排放 评价 交易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