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目前,我国正在柴达木盆地进行深达3500米的中国晚新生代湖相古气候全取芯研究第一钻,以了解盐湖沉积记录,还原历史上的气候和环境。事实上,盐湖不仅是地球古气候与古环境变迁的忠实记录者,还是一个集合了各种资源的“聚宝盆”。
然而,当前国内盐湖开发喜忧参半。
喜:双剑合璧 飞跃发展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在,我国盐湖镁金属开采与出口量均居全球首位;全国50%的钾肥供给量来自盐湖;硼的年产量达到七八十万吨;西藏扎布耶盐湖碳酸锂年产量可达4000吨……”对于中国盐湖资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如数家珍。
与传统的单一矿山相比,盐湖不仅是“绿色矿山”,还兼具成本优势。例如,在有着“中国锂都”之称的江西宜春,开采锂云母生产碳酸锂的每吨成本约为2.8万元;而扎布耶盐湖的沉积锂矿仅靠太阳能,就可以提炼出纯度极高的碳酸锂,且生产成本仅为1万~2万元。
与此同时,我国盐湖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呈双剑合璧、比翼齐飞之势。柴达木盆地达布逊盐湖1厘米的沉积层中,就蕴涵着10年的气候记录,是世界罕见的沉积区。中国科学家已在此启动了深达3500米的中国晚新生代湖相古气候全取芯研究第一深钻。
“大规模的科研项目是创新的源头,这让中国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过去10年间像坐上火箭一样,迅速崛起。”国际知名嗜盐微生物学专家、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授阿哈龙·奥伦告诉记者,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原创性论文占比由15年前的不足20%增长到80%。
在奥伦看来,中国盐湖开发研究可以用一个“大”字来形容:“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强大经济实力,政府对科研投入的力度非常大,而且科研多是大项目,与盐湖相关的科研创新能力正在迅速发生转变。”
忧:产业单一 保护乏力
尽管如此,专家认为,当前国内盐湖开发仍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以锂金属开发为例,由于西藏扎布耶盐湖生产的碳酸锂精矿含量达到60%~80%,远高于一般锂矿,在开采完品位最高的锂盐后,其他的资源尚未利用。
专家认为,当前在盐湖综合开发利用方面,中国应向以色列、美国取经。以色列依靠死海资源,每年生产的盐湖型钾、溴均居全球首位。而且,以色列还用死海的卤水“盐梯度太阳池”热能进行发电,其年发电量可达数百万千瓦。
而在美国,盐湖农业、养殖业也是盐湖创收的重要方式。其盐湖生物资源开发等综合利用模式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大盐湖卤虫卵每年可有数亿美元的产值,而国内这一方面还是自产自销式的小农经营。
不过,当前盐湖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屡遭诟病。“人类是唯一一个破坏自己栖息地的物种,居住在哪里,就在哪里排放垃圾。”美国国际环境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杰弗里·桑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盐湖开发要警惕被环境破坏和污染打破“聚宝盆”。
当前,国内已注意到使盐湖开发与环境保护同行,例如,青海盐湖集团通过开采生产过后的尾卤,可节省2/3的淡水。郑绵平认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就是“搞深加工、综合利用、绿色化工”,这是未来中国盐湖开发的方向。
未来:开源节流 再攀高峰
专家认为,未来中国盐湖开发的目标不应只是自给自足,还应把中国盐湖搞成世界级产业,让国内的盐湖产品走出去,使中国盐湖区经济和科研处于世界前列。
我国不仅盐湖数量多、分布广,而且具有内需。一方面,国内盐碱地加起来共有14.89亿亩,开发潜力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盐湖大多分散在西部荒原地带,是推动西部经济增长的关键点。
同时,盐湖开发还应向技术创新要效益。以金属锂为例,它是电动车锂电池、核电站的重要原料,当前全球锂资源供销十分紧俏。“中国并不缺锂,只要通过技术升级,解决卤水镁锂比高和低品位矿产的利用问题,就能使可利用的锂资源量翻几番。即使再发展1000年,我国也不用为锂资源缺乏而担忧。”郑绵平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表示:“盐湖开发还应把国内特色和国际经验相结合,使西部经济发展与盐湖开发相互促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而且需要政府与科研院所及高校之间更多的合力。”
此外,专家认为,国内盐湖资源开发应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寻找新的矿藏,顾及子孙后代发展利益。“对于中国来说,目前已找到的盐湖资源只是冰山一角。寻找新的古盐湖地质层,中国仍有很大潜力。”郑绵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