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动力电池是为电动汽车、高尔夫球车等提供动力的蓄电池。动力电池模块由一个个电芯“打包”组成。动力电池按电池制造材料划分,可分为铅酸动力电池、镍氢动力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目前电动汽车使用比较广泛的是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三元锂动力电池。
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军用产品、航空产品等。锂离子电池的主要优点包括:
充、放电速度快。
高能量密度。因电极材料不同而不同,按质量计算,可达150~200瓦时/千克(是铅酸电池的4~7倍)。
无记忆效应。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无记忆效应,电池在未放空电的情况下可随时充放电,使用维护简便。
低自放电。小于5%~10%/月。
工作温度范围宽。可在零下20~60摄氏度正常工作。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部件之一,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性、使用寿命、充电时间和温度适应性等性能。新能源汽车起火的主要因素来源于车辆的动力电池,因为动力电池受到撞击、挤压、过量充电等因素影响,就有可能引发起火,行业术语称为电池热失控。
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是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上升的不可控现象。不当的充电行为,在使用的过程中底部的托底、剐蹭,以及长时间泡水等,都可能会触发动力电池热失控的现象产生。正因如此,我国规定,所有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一旦发生热失控引发的起火,中间间隔时间至少达到5分钟,也就是说,车辆需要确保具备人员安全逃生的条件。
2020年5月,工信部组织制定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三项强制性标准以我国原有推荐性国家标准为基础,与我国牵头制定的联合国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全面接轨,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了对电动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
当前,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新车上,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逐步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当新标准正式实施后,将再一次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我国已形成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