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储能金融>储能保险与国际信贷 返回

直面车险“新能源挑战”,探索险企破局之道

作者:黄善平 关宏伟 刘晓宁 肖菁菁 来源:国家电网报 发布时间:2024-08-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得益于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行业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但新能源汽车出险频率、案均赔款均高于燃油车,赔付成本过高成为新能源车险经营亏损的主要原因。中小险企需要加强对新能源车险发展路径和新趋势的研判分析,强化自身技术革新和经验积累,在细分赛道上找到新能源车险经营的破局之道。

新能源车险市场的演进

  和燃油车一样,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激励与引导。而不同于燃油车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抓住了技术的先发优势,转换赛道、弯道超车,从追赶者一跃成为领跑者。目前,消费者已初步感受到电费相较于油费来说成本减少了,但新能源汽车在驾驶安全、充电设施、维修成本等方面,并不能让消费者的汽车拥有成本(TCO)显著优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能否突破,有效降低TCO,是决定新能源汽车能否完全超过燃油车,全面占领汽车市场的关键因素。

  若新能源汽车技术未能突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在短期内仍不能超越燃油车,则无法形成明显的规模支撑。此时新能源车险成本压力重点在后端理赔,新能源汽车车身一体化压铸部件、电子传感器、三电系统等的维修仍存在较大困难,且行业规范标准暂未成熟。理赔技术将成为新能源车险发展的掣肘,具备新能源汽车理赔技术优势的主体将长期占据主要地位。

  若新能源汽车技术可以突破,新能源汽车将快速发展,车辆规模和使用量将大幅增加,超越燃油车,新能源车险将跟随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覆盖整个车险行业。从中短期来看,新能源车险的发展路径类似于燃油车险,规模支撑先行,汽车理赔成本随着技术成熟和标准完善得到压降,出现效益空间,中小险企参与竞争的机会增加。从更长期来看,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渐成熟,车辆操作层面的碰撞风险逐步转移为系统和软件的技术风险,风险特征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出现车险向责任险产品的转化。这也将为保险行业带来挑战和机遇。

新能源车险经营模式新趋势

  新能源车企通过新车销售的直营渠道建设,创造了与车险消费者之间更多的服务触点,逐步成为掌握客户资源的主体,直接冲击了传统授权模式下经销商主导的车险销售,使行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车险经营模式。

  一是传统经销商渠道模式。经销商参与的主要为授权模式和代理模式。授权模式下,经销商掌握着主要的车主资源,主机厂在车险销售环节的参与度较低;代理模式下,经销商受到主机厂统一的保险框架限制,但在选择哪家险企合作方面仍保有一定话语权。传统经销商渠道模式主要影响的是存量业务,在该模式下经销商注重佣金利润,中小险企往往缺乏与之谈判的筹码。

  二是主机厂闭环生态模式。以特斯拉与比亚迪为代表的部分新能源主机厂加速入局保险行业,取得保险牌照后自行开展保险经营,实现客户与服务的完全闭环,无需市场上的险企介入,其他险企基本没有合作机会。主机厂跨界经营的尝试是否能够成功仍是一个未知数,其运营难度也决定了多数主机厂无法简单复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绝对的闭环生态。

  三是多方合作的授权承保代理(MGA)模式。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从保险经纪牌照入手,选择保险公司合作。相较于经销商的佣金利润导向,主机厂则更加注重保险业务的管理理念、品牌价值、出险体验,希望通过保险增加服务触点、满足用户需求,将客源留在主机厂的授权售后体系内。在该模式下,中小险企有希望找到切入新能源汽车经营的突破口,在某细分领域突破数据围栏,有针对性地积累承保理赔技术与经验。险企也需强化协同能力和博弈能力,在合作中保障自己的利益。

中小险企发挥特色优势

  首先,要聚焦细分市场,构筑核心优势。深挖客户特殊需求,提供特色化服务。对于单位客户,及时把握各用车单位淘汰报废燃油车,逐步替换为新能源汽车的机会。对于个人客户,加快挖掘客户将新能源汽车作为第二辆车的特殊需求,跟进客户试车、购车、充电、检测等用车环节,创造服务触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把握新能源汽车数字化特点和其用户对互联网产品的偏好,全面契合车险线上化营销场景,提供具有互联网特色的产品和满足客户心理预期的专属服务。

  其次,要夯实管理基础,做好能力储备。在承保端,用好数据工具,强化分析能力。加强业务风险筛选,做好核保管控,分地区、分车系车型进一步了解各类车辆的风险特征、客户驾驶特征。在销售端,善于挖掘资源,培养创新能力。积极挖掘客户试车、购车、充电、检测等新能源汽车特色需求,积极与车企、渠道对接沟通,探索合作模式。在理赔端,制订标准规范,提升专业能力。加强理赔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升理赔定损质量,强化案件防渗漏管理和换修管理。

  最后,要谋划未来布局,强化资源整合。一是把握产业链布局,探索研究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主体的合作、竞争态势和特殊保险需求,整合非车险和车险承保资源,切入电池厂风险保障需求、电池回收风险保障需求,在绿色能源责任保证险领域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独有的联合优势。二是融入生态布局,分析主机厂客户服务闭环中的保险需求,强化线上化出单能力,培育协同续保能力,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捕捉新能源汽车客户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与技术发展在购车、用车、换车全生命周期中出现的特殊需求,为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便捷的新能源汽车专属服务。三是加速大数据布局,加强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探索适合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汽车的保险保障体系;充分利用新能源汽车数据网联特点,跟进无人驾驶技术和UBI车险(一种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发展趋势,完善精算定价模型,深入挖掘驾驶者的驾驶习惯、行驶路线、用车习惯和外部环境等数据特点,提供个性化定价与承保方案。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