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人物观点 返回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副主任汪毅:满足储能工程实际需要,储能标准编制任重道远

作者:刘亚珍 来源: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4-08-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谈及储能标准化所面临的形势汪毅认为,储能技术及应用的发展,需要逐步完善储能标准体系,加快标准编制的进度。

8月24日,2024碳中和能源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与新型储能技术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深圳正式举办。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副主任/中电联技经中心副主任/全国电力储能标委会副主任委员汪毅做了题为《电力储能标准化工作现状及展望》的主题报告演讲。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副主任汪毅

汪毅指出,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已广泛应用,关键装置性能不断提高,储能电站运行管理经验丰富,关键支撑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核心技术全部国产化,为标准的体系建设、编制和推广应用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我国从2010年开始开展电力储能标准的制定。目前国家和行业标准涵盖电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初步搭建体系,填补了我国储能标准的空白。

汪毅分享,IEC TC120于2012年成立,聚焦储能系统,主要负责储能系统接入电力系统方面的问题,从目前备受关注、亟需制定的标准入手,开展标准制定工作。目前成立5个工作组,发布标准10项,在编及修编标准 11项。TC21、TC22、TC82、TC88等标委会分别从自身标委会角度制定了储能相关标准 。

截止目前,IEC TC120立项21项标准(4项修编标准各算2项),其中10项标准已发布。由中国牵头的标准已发布3项,在编2项。

针对标准体系建设原则,汪毅重点介绍了四个方面内容。在储能载体方面,涵盖除抽水蓄能外其他所有储能形式,实际应用时可能多种储能形式并存,充放电模式随应用条件切换;在应用流程方面,涵盖储能电力系统应用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运行维护、检修等全流程;在应用场景基本要求方面,重点考虑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在与电力系统符合性方面,提出的各项技术指标参数、参量、条款与电力系统运行体系一致。

会议现场

汪毅表示,截至目前电力储能计划立项或已完成编制的标准共包含186项,包括基础通用标准8项、规划设计标准22项、施工验收标准10项、运行维护标准31项、检修领域标准16项、设备与试验标准84项、安全环保标准3项,技术管理标准2项。

谈及当前储能标准化所面临的形势汪毅认为,储能技术及应用的发展,需要逐步完善储能标准体系,加快标准编制的进度,满足储能工程实际的需要,储能标准编制任重道远。

针对储能标准化面临的挑战汪毅分享到,早期储能标准未发布,用户未理解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之间的差异,对电池产品没有提出实质性技术要求。储能标准发布后,用户提出了引用标准及型式试验的事前监管要求,但在事中事后监管环节未依据标准使用或正确使用标准提出专业的技术及监管要求,没有让标准在项目顶层设计及全环节层面发挥实际作用。

检测认证的市场化也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不专业的检测机构存在根本性技术认知和逻辑错误,导致对最终结果的误判,没有让标准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设备需求方对储能技术缺乏了解、对质量和安全问题不够重视,试图将质量和安全责任“外包”给设备厂家,厂家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动力和强制约束力对质量和安全严格把关。

汪毅认为对于以上现实存在的情况,应该从九方面持续推进下一步工作,分别是持续完善电力储能标准体系,加强重点标准编制;加快推进储能标准应用;积极参与储能标准国际化;加强标准制定的基础研究工作;加强标准制定的预研工作;加强智能化相关标准制定;完善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标准体系;加速其他新型储能相关标准的制定;加强各标委会间的交流与学习。

(本稿件由中国储能网独家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标准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