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深入推进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绿色低碳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意见》提出,要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方向,此次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做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对于汽车产业实现绿色转型、低碳环保、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产业连接了上下游众多产业,在绿色转型、低碳发展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依然保持稳健增长,已经成为引领绿色转型的先锋。
新能源汽车加速替代燃油车
《意见》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加快淘汰老旧运输工具,推进零排放货运。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意见》提出了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的电动化替代,这既是城市居民感受较多的电动化成果,同时也是让绿色转型的成果最大程度惠及民众的载体。同时,加快淘汰老旧运输工具,与当前正在进行的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一致。并且,近年来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中,乘用车进度快于商用车,因此《意见》也提出要推进零排放货运,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截至目前,北京、成都、深圳、杭州等城市都在大力推行城市出租车、公交车电动化。据近日出台的《上海市交通领域大规模设施设备更新专项工作方案(2024-2027年)》,计划到2027年底前,上海市公交车、出租汽车全面实现新能源化。
其实,早在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就提出了“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等目标。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部部长王晓明表示,从《规划》中的“纯电动汽车”发展到《意见》中的“新能源汽车”,扩大了车型的覆盖面,更注重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认为,预计到202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处于对燃油车快速替代阶段;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由此,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实现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的目标应无悬念。
基础设施建设要提速
《意见》还提出,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充(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推动配送方式绿色智能转型。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中国充电联盟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320.9万台。从2023年8月到2024年7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8.3万台,桩车增量比为1∶3。王青表示,《意见》明确指出了“完善”是方向,所以,既要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上适度超前,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通过大数据和政策支持,优化并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也要利用峰谷电价的差异化,引导消费者在夜间用电低谷时充电。同时,还要考虑健全反向充电回馈电网的政策。
罗兰贝格研报指出,在全球碳排总量中,物流配送行业产生碳排放占比为23%,甚至在英国与法国等发达国家,该行业是碳排放占比最大的细分领域。“《意见》提出的要求与汽车智能化等相关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王晓明表示,推动配送方式绿色智能转型,不仅要求车辆实现电动化,同时要在园区、港口、矿山等特定场景中发展无人物流配送。在加快建设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方面,以科技的力量疏堵畅行,是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出路,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
推动绿色制造 践行可持续发展
如今,绿色制造的理念,已经在汽车行业生根。《意见》强调,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推行绿色制造、采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回收利用资源,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
来自国内车企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显示,2023年,小鹏汽车交付的电动汽车相较传统汽油车实现全生命周期减碳逾150万吨,吉利汽车2023年碳排放较2020年基准年减少12%,共计减排约200万吨。长安汽车2023年单车制造碳排放同比下降2.36%。
蔚来汽车致力于实现整车之间的资源再利用,并于年内实现了200辆车的小批量闭环铝回收试点,并持续推进电池护照、BLUE SKY LAB等资源回收项目。2023年,蔚来整车运输循环包装使用比例达98%。
“近年来,国内汽车企业都在积极打造低碳工厂和零碳工厂,正在沿着践行‘双碳’目标和推行绿色制造道路加速前行。”刘瑞表示,这不仅提升了车企的品牌形象,也为汽车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中国汽车行业的绿色发展理念也给跨国供应商提出了新要求。舍弗勒在苏州工厂大力推广节能项目,探索购买绿电、引用绿色钢铁和废热回收。从产品、运营至供应链管理,积极布局降碳工作。
不过总体来说,国内汽车及供应链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在CDP(企业碳信息披露)评估中,蔚来汽车获得了B-的评级,这在中国企业中属于较高评价,远超国内所有披露企业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大众、丰田公司的A-评级。来自欧洲的供应商Alcantara公司2009年就实现了碳中和,其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会测量公司业务和产品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包括原材料在内的生产流程,直到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不仅采取行动来降低排放量,还从经过认证和验证的抵消项目购买碳信用额来抵消剩余的排放量。该负责人表示:“虽然我们认为碳抵消并非最终解决方案,但我们相信碳信用额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在我们的价值链之外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并显著减少全球排放量。”
氢能产业被寄予厚望
氢能一向被看作是零排放的清洁能源,但国内氢能及相关车辆的应用依然存在一些技术瓶颈。《意见》对此做出新的部署,其中既强调要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也提出要完善加氢(醇)站等基础设施网络。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达到7979辆,同比增长45%。“氢能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和加氢站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在安庆衡看来,由于氢能相关技术不成熟,应用范围仍然以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为主,乘用车相对较少。此外,现行的能源管理政策依然将氢作为危化品,对氢的“制储输用”及加氢站建设各项要求十分严格。所以,首先要破解一系列技术难点,提升产业链自主能力,强化氢能“制储输用”的安全性,才能为加快氢能及相关车辆应用铺平道路。
令人欣慰的是,全国至今已有29个省级行政区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或实施意见,为未来发展带来了希望。
行业普遍认为,《意见》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绿色转型带来了强劲推动力。王晓明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四新”的概念,即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既是对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特征的准确概括,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实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了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升级的优势,是加快绿色转型的重要引领。
“过去10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逐步突破,站上世界领先水平的10年。”付于武表示,按照《意见》指引的目标,未来10年,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走向普及的关键10年,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在加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将更为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