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氢能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024年,在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后,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中的定位越发明确。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氢能产业链融资超百亿元人民币,其中近20家企业对外公布了最新融资进展。
资本流向向来是观察产业发展的最佳视角。氢能产业不断有资本涌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产业的认同,也反映了该时期产业发展的方向。
绿氢装备及相关核心部件最受青睐
在上半年的融资事件中,虽然有部分案例没有公布具体金额,但从已公布数字的融资案例来看,规模超过1亿元的融资主要集中在绿氢装备及相关核心部件,如电解水制氢设备、氢气压缩装备、电极、复合隔膜等。
譬如今年1月,完成A轮融资6.6亿元人民币的阳光氢能,其核心业务是研发、生产PWM制氢电源、碱性电解槽、PEM电解槽、分离纯化系统及智慧氢能管理系统等。6月,隆基氢能宣布完成A轮超亿元融资,主营业务是大型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与绿电制氢解决方案。同月,中科清能完成Pre-A+轮1.58亿元融资,主要从事液氢装备的研发、生产制造及液氢制备示范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服务。
泰氢晨、明阳氢能的融资金额也均超过1亿元。其中,泰氢晨的核心产品包括碱性制氢装备、制氢电源、燃料电池发电站、燃料电池专用DC等。明阳氢能的主营业务是制氢电解槽、发电燃料电池等核心氢能装备。
氢能的产业链既包括上游的制、储、运、加氢等环节,也包括中下游的燃料电池以及以氢燃料汽车为代表的应用端。此前,氢能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环节,然而仅靠燃料电池市场,氢能的潜力无法发挥,只有大力发展绿氢产业,才能在源头上打通氢燃料汽车规模化的商用闭环。
何谓“绿氢”?在上游的制氢环节,根据生产来源和碳排放量的不同,氢又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其中由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得的氢气,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碳排放,被称为“绿氢”。
绿氢装备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在于其巨大的市场潜力。高盛预计全球仅绿氢发电的潜在市场将在2030年翻一番,达到2500亿美元,到2050年达到1万亿美元。
然而,绿氢如何推广使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资本布局,寻求技术突破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的氢能绝大部分来源于煤制氢,还有一部分是天然气制氢,绿氢的占比较低。这是因为电解水制氢的成本高,约30元/千克,远高于天然气制氢或煤制氢10~15元/千克的制氢成本。制氢成本与实际产量、制氢电价、启停次数、检修维护、人工成本、政府补贴等诸多因素相关。其中,用电成本和绿氢制备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因此,降低绿氢成本的关键在于调整可再生能源电价以及提高制氢设备的效率和技术水平。
当前,电解水制氢的主流技术是碱性电解水(AWE)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碱性电解水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工艺,主要包括电解槽、电器设备、固液分离器、纯化设备、辅助设备五大部分。
围绕这五部分继续拆解,就能够看到今年上半年资本布局的脉络。例如,制氢设备电极生产商保时来、电解槽复合隔膜生产商通微新能源、膜电极生产商暗流科技、研发制备绿氢和碳产品的罗托布斯特、碳纸生产商国科领纤、PEM电堆生产商动量守恒等均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氢能商用车融资数量少,但金额大
2022年以来,随着国家顶层规划的出台,氢能产业投资热情高涨,最先感受到融资热潮的就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氢燃料电池环节。
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但经过两年左右的发展,氢燃料电池在乘用车部分的应用仍然没有出现关键性突破,投资的热情也随之减退。相比之下,从今年上半年的融资事件中看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正在成为氢能商业化融资的主导力量。
虽然从融资频次上来看,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与上游制氢设备及其核心零部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但从融资金额来看,资本市场的认可程度更高。
1月29日,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旗下的醇氢科技宣布完成首轮融资,融资金额约1亿美元,投前估值约10亿美元。
所谓“醇氢”,就是利用焦炉煤气中的副产氢气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以此作为商用车的动力能源。交通运输领域拥有电、醇、氢、氨等多种能源路径,此前,醇氢处于相争状态。但随着焦炉煤气尾气中二氧化碳耦合氢气制绿色甲醇技术的成熟,吉利等大型企业开始抢滩醇氢融合路线的布局。
3月,另一家氢能商用车企业——质子汽车也获得资本青睐,融资总金额达3.8亿元人民币。
质子汽车是由陕汽集团、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委会等合资成立的,为陕汽集团子公司。据悉,质子汽车有氢能和电动两大技术路线。在氢能路线上,质子汽车已经进入示范应用关键阶段。7月初,质子汽车的55辆氢燃料电池牵引车陆续抵达天津,交付客户运营。
资本涌入的背后是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2024年6月,燃料电池货车累计销量1035辆,燃料电池客车累计销量480辆,同比增长14.01%。
与资本相呼应的还有产业政策的利好。
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成本主要集中在购置成本、燃料成本以及过路费三方面。今年以来,已有山东、四川、内蒙古鄂尔多斯三地发布了氢能汽车减免高速通行费的相关政策。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测算显示,以49吨重卡为例,氢燃料电池汽车单位运输成本约为同类型燃油车的1.2倍。若减免全部高速通行费,氢燃料电池汽车单位运输成本可降低25%。
由于商用车的行车习惯是以“点对点”的运营为主,且用氢量巨大,因此降低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使用成本,不仅能够促进其大规模落地,成为氢能商业化落地的“先锋”,还可以反向驱动加氢站等相关设施的建设,提升氢气制备、运输等产业链的产值。
早期为主,机构多元
从融资事件可以看到资本的流向,进而观察当前行业垂直赛道的冷热。如果从融资轮次上观察,则可以发现资方的偏好和特点。今年上半年氢能领域的融资,呈现出“早期为主,机构多元”的特征。
在今年的20多起融资事件中,主要以天使/天使+轮、A轮为主,其次为Pre-A/A+轮,最后是股权融资。多数企业还处在从研发迈向量产的关键期,融资多是用于新产品开发、产线建设。
虽然融资轮次以早期为主,但从被投企业来看,上半年的投融资事件中几乎都是“背靠大树”的头部企业,不是有传统能源企业的鼎力支撑,就是有顶级投资机构参与建立,或是背靠央国企。
例如,中科清能是国裕高华2022年通过央地合作,联手中广核集团、中科院等离子所,引进创立孵化的氢能行业高新技术企业;阳光氢能是阳光电源的子公司;隆基氢能是隆基绿能的控股子公司,而泰氢晨则是正泰集团下属的氢能产业化高科技平台公司;明阳氢能则是由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与高瓴创投共同投资创立的;醇氢科技的背后是吉利控股;质子汽车是陕汽集团孵化的企业。
不难看出,上市公司、头部投资机构纷纷加大在氢能领域的布局力度。因此投资者在选择标的时,往往更看重能够整合产业链资源的企业,有资源支持的氢能企业也更容易被看见。
从机构类型来看,投资机构既有险峰长青、高榕资本、高瓴创投这样的风险投资机构,也有西投控股、榆林城投这样的国资机构,还有三一氢能这样的新入局者。多元的投资机构下场对于产业发展是个好消息,再度从侧面反映出氢能产业蕴藏的潜力。
整体来看,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着技术、市场推广等多个瓶颈,投资回报率有待验证。在此背景下,投资方选择标的更为谨慎,对标的企业的技术实力、细分环节、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更严格充分的评估,以降低投资风险。而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借助资本的力量活下去,那么在后期的产业竞赛中脱颖而出的机会自然就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