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美国再挥关税大棒!储能出海能否维持高景气?

作者:赵宠 来源:碳索储能 发布时间:2024-09-0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美国当地时间8月31日,拜登政府再次推迟宣布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电池、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征收高额关税,并表示将在未来几天内公布最终决定。

  碳索储能网注意到,这是美国政府第二次宣布新关税政策施行推迟。

  今年5月,美国总统拜登曾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提高至100%、对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的关税提高至50%,对锂离子电池和关键矿物、钢铁和铝、港口起重机和注射器征收25%的关税。

  按照计划,新关税政策初定于8月1日生效,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后续却表示需要更多时间研究来自业界的1100多条公众意见,故美国政府7月30日延后了新关税政策的施行。

  那么,新关税政策延期背后有何考量呢?对中国企业而言利弊又如何呢?

降息与抗通胀在即

  7月以来,劳动力市场、制造业PMI等基本面数据偏弱,引发市场对美国经济下行的担忧,市场定价美联储将大幅降息。CME Fedwatch显示,市场预计截至明年9月利率将下行200个基点。

  碳索储能网认为,降息带来的美元走弱令筹划降息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审慎关注提高关税的影响。除此之外,美国政府需要在提高关税与国内需求间做平衡。

  碳索储能网注意到,拜登政府5月提出的新关税政策虽提升了储能锂电池的税率,但同时也给与了两年窗口期。如此拧巴的背后便是源于对美国国内电网升级改造需求的考量。

  那么,中国储能电池对美国而言有多重要呢?

第一出口目的地

  海关总署网站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2024年,美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锂电池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2023年,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锂电池金额达到135.49亿美元(约合979亿元人民币),占出口总额的20.8%。今年一季度,美国仍然是中国锂电池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占出口总额的22%,金额达到29.08亿美元(约合210亿元人民币)。

  尽管缺乏确切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出货量数据,但目前看来,由于日韩企业在储能电池领域主要采用三元锂电池,而磷酸铁锂电池的投产需要一定的周期,且其技术体系尚未完全成熟,我国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仍保持着显著的竞争优势。

  从美国储能市场来看,美国储能市场的需求正因供电紧张而变得刚性,储能项目的超额收益空间不断扩大,凸显了其在电网备电中的关键作用。同时,随着FERC的1920号和2023号令的实施,电网建设和并网问题得到改善,为储能市场带来积极影响。同时,新能源发电变压器的较低市场壁垒可能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据EIA数据显示,美国计划2024年下半年并网规模10.8GW(同比2023年下半年实际并网增145%),2025年上半年并网规模6.3GW(较2024H1实际并网增55%),储能市场空间广阔。

  那么,面对拜登政府的犹豫,中美两国的储能企业又是如何做的呢?

美国订单纷至沓来

  碳索储能网注意到,拜登政府宣布新关税政策后,并没有让中美两国的储能产品贸易跌落谷底,反而多家企业收获美国储能系统集成商大单。

  以国内龙头储能企业为例,阳光电源2023年年报披露的主要客户中,美国企业PlusPowerBESSProcurementLLC为其贡献了约34.5亿元的销售收入。而早在2022年9月,阳光电源便与其签订了约15亿元的订单。

  另外,海辰储能6月也宣布与美国Jupiter Power签署合作协议,将于2025年底前,向 Jupiter Power交付并部署3GWh的电池储能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7月24日,科陆电子全资子公司CLEnergy Storage Corporation也顺利与美国某客户签订了电池储能系统供应合同,涉及约600MWh的集装箱式电池储能系统。

  订单就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更长远看,储能出海势在必行。

  碳索储能网查询相关资料发现,中国国内的储能集成项目毛利率普遍低于8%,而海外市场则接近20%。以较早进去国际市场的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为例,两家企业在境外业务的营收增长和毛利率方面均显著超过其国内业务。

  更值一提的是,无论是宁德时代近期发布的“一号文件”,还是亿纬锂能所计划的“2024年储能出货量超50GWh”,都向市场表明海外业务开拓不会止步。

  在碳索储能网看来,随着全球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储能企业依托在国内市场长期积累的深厚技术实力和成本控制经验,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不过,他们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也需密切关注包括贸易壁垒、本地化需求、以及低碳政策的不断演变的挑战。

  总而言之,储能出海前景光明,中国企业机遇挑战并存。


分享到:

关键字: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