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包头进军新型储能新赛道

作者:李楷谨 来源:包头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今年4月26日,中航储能BESS2.0液冷锂电池储能产品正式下线。近日,记者来到包头市金山工业园区,中航融和锂电池制造项目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项目工地上,施工正酣,一股发展的强大气场扑面而来。

  头部企业是关键产能布局的主力军。

  时间退回到2023年底,明阳集团包头瑞源电气公司自主研发的首台套构网型5MWH储能系统、10MW变频控制系统和10MW变桨控制系统在石拐区科创园区成功下线。这些设备的成功下线填补了自治区产业的空白,也填补了国内大容量、构网型储能技术、大型风机控制技术的发展空白,对加快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包头市委、市政府对储能产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产业规划、补贴政策等,吸引企业投资布局,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明阳集团天津瑞源公司总经理秦宇峰感慨,“当初选择在包头‘落户’,除了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外,主要还是因为这里的服务给了我们充足的安全感。从办理手续到投产运行,做到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秦宇峰表示。

  竞相发展的背后是储能企业的倾心与选择,大家看好包头、投资包头的信心,源自包头市委、市政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成效。

  当前,包头市储能产业主要以锂电储能为主,同步发展液流储能。上游原材料环节,具备14万吨负极材料、5181吨镍钴盐、300吨碳纳米管、2.5万吨铜箔产能;中游储能电池及系统环节,初步具备了锂电池Pack和系统集成产能;下游应用环节已建成并网储能项目7个,特别是今年获批的7个电网侧新型独立储能电站项目,规模总计20吉瓦时。“我市的储能产业链已逐步成形成势。”据市发改委产业发展一科科员宋庆涛介绍,包头已集聚储能产业相关企业,在建和投产的共19家,产业灯塔效应、集聚效应推动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

  眼下的包头,处处洋溢着招商引资的十足干劲,放眼看到的是储能项目建设的风生水起。这与包头市的政策支持、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密切相关。

  2021年包头市创新性提出打造“包你满意”营商环境品牌,2023年又升级“包你放心”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政商恳谈早餐会”“我为企业找市场找订单”等顶层服务机制设计,用一座城的诚意竭尽所能为企业解难题,以一座城的礼遇让企业家满意。

  “一窗式受理”“六优两减”“办不成事反映窗口”“12345企业专席”“‘高效办成一件事’13个服务套餐全面落地”……举措亮点频出,细节更新跟进。

  构建西部地区首个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标评价体系,组建稀土和硅产业链“法务联盟”,深入开展企业“法治体检”……更有《包头市优化“包你放心”法治化营商环境十五条措施》《包头市法治护航创新十条措施》,为企业保驾护航。

  有话能说、有事能办、有问题能解决。近日,在包头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牛伟健正在和民营企业家就订单和市场需求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据了解,我市民营企业中跟储能产业有关的企业大概有16家。从近期我们走访的中航锂电、明阳瑞源储能、纬景储能等储能企业来看,企业总体运行较好。”牛伟健告诉记者,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正在积极帮助民营企业牵线搭桥,协助储能企业拓宽订单来源。

  “营商”变“赢商”。牛伟健表示,一座城市与企业的相互成就,才刚刚开始。“我们将在推动政策扶持与落实、协助企业拓宽市场需求与订单来源和加强宣传与品牌建设等方面,用足用好《包头市惠企政策指引(2024版)》,进一步协调相关部门细化储能产业的扶持政策,为我市全力打造成为‘中国储能之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好风凭借力,送我步青云。当前,内蒙古及包头市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储能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包头发展储能产业正整装出发奋楫远航。包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2024年作为储能氢能产业发展的“新元年”。

  不断创新的服务和保障举措,激发着各类市场主体干事创业的热情,吸引着各地龙头企业接踵而至。国内首个,全国规模最大,填补自治区空白,革命性替代……一个个“高大上”的项目正在包头的版图上拔地而起,连点成线、集聚成势,彰显着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的无限精彩。

  “我们要借鉴晶硅光伏产业、风电装备产业的成功经验,围绕打造‘中国储能之都’,加快构建‘1+N’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格局,形成集上游原材料及设备、中游电池制造及系统集成、下游应用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重点推动纬景储能、人民控股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国轩高科、海博思创等在谈项目尽快签约,加快招引集聚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三年内将储能产业打造成为产业链最全、产业品类最多、产值增长最快的重点产业链,培育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宋庆涛表示。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